南京日报报道编者按从1921年到2006年,中国共产党已走过整整85年的辉煌历程。南京,一座英雄之城,这里的青松记载了伟人铿锵的足音,这里的梅花记载了英雄动人的话语。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到来之际,本报今起开设《红色记忆·纪念建党85周年》栏目,征集、找寻民间记忆,报道南京党史上鲜为人知的故事。 也许您见证了南京党史上一个难忘的历史时刻,也许您听过长者们对于“当年”抒不完的感怀,欢迎您致电本报热线:13705186000、13813875720,与读者一道分享您记忆中的红色故事。梅园新村,闪耀着石城人民的骄傲。1946年5月3日,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阴谋,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来到南京,居住在距国民政府百米远的梅园新村,与国民党当局进行了10个月的谈判斗争。由于国民党政府不顾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悍然召开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和谈的大门最终被国民党政府一手关闭。历时10个月的国共南京谈判虽然最终破裂,但却使我党赢得了人心,最终迎来了喷薄而出的新中国。而今,步入梅园新村陈列馆,这里保存完好的一件件历史照片、珍贵文物和手稿,串起周恩来在梅园新村10个月的革命生活。纪念馆资料编研部主任吴小宝日前向记者介绍了周恩来留下的4件物品。
黑色别尔克“把特务甩掉”
证物陈列馆亮堂的一角停着一辆牌照为“京1645”的美国产别尔克黑色小轿车,引来不少游客驻足观赏,合影留念。这辆产自1941年的车,是1946年5月中共代表团从重庆来南京时从上海购买,并由司机段廷英驾驶至南京使用。故事吴小宝告诉记者,那是1946年夏末的一天,这辆黑色轿车驶出梅园新村,经国府路疾驶而去。车内,周恩来一边盯住后面紧紧跟踪的吉普车,一边对司机说:“把特务甩掉。”轿车飞速钻进一条小路,驶进冯玉祥将军公馆附近的公园。吴小宝说,当时已近傍晚,公园外的马路上行人渐少。等候在这里的国民党徐州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张克侠跨进轿车后,情不自禁地叫了一声:“周副主席!”车内,周恩来紧紧握住张克侠的双手,轻轻地说:“克侠同志,辛苦了!”张克侠上车后,向周恩来汇报了军事方面的情况,并称:“起义是有条件的。”周恩来亲切而郑重地说:“起义是很有意义的工作。搞成了,可以瓦解敌军士气,有利我军作战。但要选择有利时机,在关键时刻举行起义。工作一定要细致谨慎,要向国民党高级将领说明我党的政策,争取多拉些部队……”“国共南京谈判期间,周恩来就是在这辆车上,多次与地下党员和秘密人员商谈策反国民党部队起义。”吴小宝介绍,1948年11月,在淮海战役中,张克侠与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率领国民党第三绥靖区所属1个军部、3个师共2万余人,在徐州运河前线起义,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而这辆小轿车如今则成为梅园新村纪念馆馆藏国家一级革命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
法币前,5位国民党飞行员承诺“决不打内战”
证物陈列馆二楼的展柜里,平放着一张五百元的法币,上面有周恩来的亲笔签名。故事作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这张法币是怎么来的?周恩来为什么要在这张法币上签名呢?陈列馆有关人员道出谜底。1946年盛夏的一天,国民党空军的5位飞行员走进了新街口的一家冷饮店,当时,周恩来和邓颖超正好在里面。于是,5位飞行员推选一位叫林雨水的飞行员作为代表,一同前去面见周恩来。林雨水对周恩来说:“我们都是归国华侨,是回来参加抗战的,现在日本人已经投降了,可是国民党又要打内战,我们都不愿意自相残杀。”周恩来客气地给他们让座说:“我们正在与国民党进行谈判,你们这些年轻人都很爱国,解放区也有许许多多像你们这样的年轻人,希望你们有机会到解放区看看。”谈话进行得很愉快,5位飞行员很想请周恩来签名留念,但因为身上都没有带笔记本,只好从口袋里掏出5张全新的五百元法币,请周恩来在上面签字,周恩来欣然应允,掏出笔在法币上一一写下“周恩来”3个字。临别,5位飞行员感动地表示:“我们决不打内战。”全面内战爆发的第二年,这5位飞行员毅然脱离了国民党空军。1949年11月9日,林雨水驾驶着中央航空公司的525号客机参加了“两航起义”。
红绸鼓励新人携手前进
证物陈列馆里一块红绸,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往事。这是当年《新华日报》特派记者鲁明和林冈的结婚纪念物,也是梅园新村纪念馆馆藏国家一级革命文物。故事“这是1946年夏,在新华日报工作的28岁的鲁明和26岁的林冈喜结良缘时,周恩来、邓颖超送给新人的贺礼。”陈列馆负责人说。当时生活条件艰苦,细心的邓颖超叫身边的同志设法找来一块红绸,请德高望重的董必武题词“天作之合”。紧接着,周恩来、邓颖超、陆定一、廖承志、潘汉年、宋平等几十位同志纷纷签名祝贺。周恩来深情嘱咐:夫妻之间既是革命同志,又是爱人,应当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助、互让、互谅、互慰”,这样才能搞好夫妻关系,才能携手前进。“国共谈判破裂后,1947年3月,当国民党政府责令中共代表团工作人员限期返回延安时,时局已相当险恶,代表团成员的许多物品都没法带走,但鲁明却将这件珍贵的贺礼贴身珍藏带到了北京。”陈列馆负责人介绍,1986年,该馆工作人员从已是外交部副部级大使的鲁明那里征集到这件珍贵的文物。
42年后,花瓶重归故土
证物陈列馆里立着一只别致的瓷质花瓶,是民国初年江西景德镇窑出的仿明代成化年间瓷器。据介绍,这是1946年5月,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部分同志离开南京前,特别委托代表团负责外事工作的王炳南赠给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留作纪念。故事“这只花瓶系着周恩来与国际友人间的情谊,从周恩来赠送花瓶,到花瓶重归故土,其间辗转经过了42年。”吴小宝介绍。1946年5月,国共双方邀请美方代表调处谈判。谈判中,周恩来在原则问题上与美方代表针锋相对,但在谈判之余,周恩来与司徒雷登却以朋友相待。后来,司徒雷登将此瓶带回美国,悉心珍藏。临终前,他嘱咐秘书傅泾波:“余过世后,此物当归还原主。”1988年,傅泾波89岁高龄之际,欣悉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办公旧址建成革命纪念馆的消息,老人给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南京一别,物换星移,所幸者,中共军事成功,人民得解放。近日以来,波闻得梅园新村将成为中国革命战争时的博物馆,波闻之下,不尽快乐愈恒。敢请主席忙碌之下,允许小女傅海澜5月中旬携此瓶赴南京,以解决多年相识的关系。”那年,傅海澜女士带着司徒雷登的遗愿,远渡重洋,将这只花瓶护送到当年周恩来生活和战斗过的梅园新村。“整整42年,这只花瓶完好无损。”吴小宝高兴地说。南京日报记者 刘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