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转变了公共权力的行使方式,从原来一把手的私人行使公共权力转变为集体行使
本刊记者 陈东 发自河北成安
首创“通透式办公”
王晓桦可能是中国最容易找着的县委书记。
王晓桦所在河北成安县的“四套班子”,也就成为全国最容易找到的领导班子。 因为所有成员的电话号码都被人“别有用心”地公布在县委的网站、办公室门口、政务公开栏等媒介上。
这种“别有用心”正是县委书记王晓桦思考多年的智慧结晶。
在河北省成安县,有条马路叫“有所为大道”,成安县委、县政府的综合办公楼就在“有所为”上。表面上看起来,这个“大院子”跟全国很多县的“大院子”没什么区别,大楼、停车场、水泥地、不错的绿化树,但是在内核上却有本质的不同。
这种不同就体现在王晓桦在成安县推行的以“通透式办公”为代表的一系列改革上。
2003年5月,王晓桦由县长升为成安县委书记,成为成安县大权在握的“一把手”。于是,王晓桦开始公权“私用”,在他的推动下,成安县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成安县成为河北省“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县”。
所谓通透式办公,简言之就是群众可自由出入县委、县政府大院,并把59个县直部门、1000多个公务员集中在一个院子里办公,以方便群众找人办事,而办公室的布局跟现在很多企业的办公室布局差不多,一些领导在鱼缸般的玻璃间里,办事员都在各个委局自己所属的“大平台”里,一个职员一个“格子”——这些最平常不过的现代企业职工的办公方式,一旦用在党政部门里却一度成为新鲜事,引起很大轰动。
形式上的轰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形式的背后,暗含了诸多改革。
王晓桦所推动的“通透式办公”,旨在“通”和“公开”,开门办公。
成安县委办公室主任李合说,“到成安县委、县政府来的人,只要你认识字,你都能找到你要找的人”,因为每个干部的办公室门口都有牌子,上面写着干部的电话,贴着干部的照片等。
让群众很方便地找到自己,这是王晓桦推动通透式改革的目的之一。
有当地人告诉记者,王晓桦“不赖,是个实在人”。2006年5月30日早晨9点,记者依约来到王晓桦的办公室前,走廊里已经聚集了一批找他的群众。王晓桦说,每天上班的第一个小时就是接待上访的群众,然后处理其他的事情。
47岁的王晓桦用了3年时间,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成安变革”,知道了出自成安的“通透式办公”、“常委会票决制”、“民意否决制”等新名词。成安县的一个干部心情很复杂地告诉记者,“王晓桦如果没有升迁,对他个人来说是一种损失,而对成安县人来说,却是一种福气。”
不同的人做县委书记有不同的目的,有人当生意去做,有人当台阶去做,而王晓桦说,“我是把县委书记当职业去做的”。
软环境取胜之道
5月底的成安县城就像一个大工地,多条马路都在改造,新的宾馆还在建设之中,没有开业,以至于记者在偌大的一个成安县城花费几个小时,竟然找不到一个像样的住处,只好到相邻15公里的隔壁县城安身。
当王晓桦知晓记者的“遭遇”后,微笑着说,“你别说了,我很不好意思。这也说明一个问题,我们首先干的不是城建,我们也知道搞城建脸上很光彩,但是这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不过,今年准备搞城建,抓基础设施。”
很显然,跟一些官员思路不同的是,王晓桦自2003年5月主政成安县以来,首先上马的不是城建等面子工程,而是能体现成安县“党政文化”的软件建设。
一个区域要发展经济,要和谐发展,必须首先注意软环境的建设,这是根本。王晓桦深谙此道,他说,“在目前各地的招商引资中,优惠政策就那么几条,都差不多了,没法再优惠了。但是我们可以用软环境致胜。这几年到成安县投资的客商越来越多,有的甚至是跟邻县都签约了,但是看到成安县的软环境后,立马转投成安。”王晓桦说起这些时,非常兴奋,脸上布满光彩。
3年下来,那些观望的、不服气的干部在王晓桦推行的多种新制度里摆平了心态,跟王晓桦发动的“新政战车”共进退,体现了较好的干部职业素养。走进县委、县政府大院,你去咨询任何一个工作人员,他们都会很职业也很热情地回答你的问题。
在出任县委书记之前,王晓桦担任成安县县长3年,迄今已经在成安县工作了6年。3年前,他认为成安县的干部本身存在两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工作作风涣散和缺乏市场经济适应能力。
随后,成安县就有针对性地推出3项措施:县级干部下村蹲点、派100名年轻干部到村里当一年农民、派100名干部带着工资到外地自谋职业打工。
针对当时很多干部上班时关着门看报纸、喝茶、打扑克混日子的状态,王晓桦曾经让人偷拍下来,然后在干部会议上播放。
为彻底改变干部的工作作风,王晓桦祭出闻名全省甚至惊动北京的一招:“通透式办公”。
2005年初,成安县通过跟一些开发商资产置换,建起了新的党政办公大楼,让大批公务员集中办公,让群众随意进出,工作在透明的状况下进行,干部被群众监督的色彩就越来越强烈。
“通透式办公”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领导干部的手机号码必须公开。王晓桦的手机刚公开时,每天都要接无数个电话,现在接得少了,据一位干部分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群众如此容易地知道书记的手机,就会很理解地尽量不去打这个电话。二是,过去积压的问题逐渐处理了。
在王晓桦的“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体系里,推进党内民主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2003年12月,成安县委出台了“常委会票决制”和“民意否决制”。王晓桦主动“削弱”了自己作为“一把手”的权力,在选拔和任免干部时,还权于民,“只要1/3的群众说不,即群众的否决率超过了1/3,就可以‘罢官’”,而且全县所有干部都要通过“民意否决”这一关。
王晓桦对村级民主制度还颇有研究,他在成安县农村大力推动“两推两决三公示”、“党员民意否决制”、“公推海选”、“民推党选”等制度,据此选拔基层优秀的带头人,强化社会的和谐稳定。
宋朝年间的大丞相寇准,曾在成安县做过知县,正在建设的新“寇公宾馆”时时提醒后人,寇公曾为这片土地洒过汗水。不知道若干年后,在成安县的“有所为大道”上,能留下多少人的“有所为”。
我现在首先不吃肉,你们为什么要喝汤?
人物周刊:你是一个跟别人不一样的县委书记,你担任成安县委书记3年了,你觉得你的职能是什么?就是每天在这里接待群众吗?
王晓桦:我的职能就是干好我的本职工作,为人民服务。
人物周刊:你做到了多少?
王晓桦:做到了多少,不是百分数,尽可能地去做。有这个位置和没有这个位置,它发挥的作用不一样。只是利用这个位置尽量去做,不是个绝对的数字。
人物周刊:从人性上讲,是什么动力推动你做这些事情?做秀?还是做研究?似乎都不是,你也为此付出很多。
王晓桦:我认为是受教育的结果。我们党现在需要探索一些问题,这个探索过程是一个吸引我的过程。既然在这里为官,我就要把这里做好,是为人的本分,给我这个平台,为什么不做好呢?你叫我什么都不干,糊弄过去,我做不到,做不来,挺难受的。人受教育到一定的程度,都会自觉地做一些事情。
做人必须敬业。我是把县委书记当作职业来做的,既然要我做,我就把它做好。换一个职业,不是县委书记,我也会把它做好。这是职业精神。
人物周刊:你是学经济的,然后从事行政和党务,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思考这种通透式改革的?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
王晓桦:思考这个东西应该说是比较长了。这种方式是历史趋势。我们说是老百姓的党,是群众的先锋力量,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先锋力量。怎么体现?你只有在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当中来体现。你脱离群众,就没法体现你的先进性。是不是?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一个执政党的生命力,就在于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是核心。党的所有改革,都要围绕这个核心。
人物周刊:执政党在政治上的合法性在于人民群众的支持?
王晓桦:对。政权的合法性在于群众的支持,这是最关键的。所以,共产党的所有改革都要围绕群众去做。提高执政能力,搞好干群关系。我通过一种办公方式的革新,一种制度的量变、改革,让大家都根据制度去办事。
人物周刊:你现在感到的压力是什么?有没有人骂你?
王晓桦:没什么压力。这有什么压力?因为这种变革首先获得群众的认可,获得老百姓的认可。这是一个巨大的力量,可以抵消相反的力量。
不可能没人骂。一个领导者,不可能不被人骂,你要是顾忌有人骂你,就别工作了。但是,你不工作了,是不是没人骂你了呢?实际上会有更多的人骂你。怎么办呢?你只有选择少数人骂,多数人夸奖。我们只能这样选择。你选择左右逢源,没有的事。
人物周刊:你的同事,用旧官场的语言形容就是同僚,对你的这些改革,你觉得是真心地去执行吗?
王晓桦:他们未必真心,但是不得不去做。理解的就去真心做,不理解的未必真心去做,但是必须去这么做,因为在制度面前,他没话可说。“剥夺权力”时,大家是共同剥夺的。制度对我本身就是限制的,如果恢复到老传统上,权力最大的是我这一把手,我可以为所欲为,我可以吃肉,你喝点汤,有的人可能是连汤都喝不到。我现在首先不吃肉,你们为什么要喝汤?
人物周刊:他们是否在背后怨恨你?因为你让他们“通透办公”失去了一部分“自由”。
王晓桦:不可能没有人怨恨。有人反对我,我非常清楚,但是毕竟是极少数。反对的有想法也闹不起来。
我不在乎反对的,我不在乎。因为他对我来说没什么用,个把人的力量起不到什么作用。同时,个把人的存在是个好事,你知道有人在反对你,你要谨慎,要自律。让我不断地警觉,这不是好事吗?
我必须遵守制度,否则丢人丢大了
人物周刊:一旦你升迁了,成安县的“透明”会怎么样?你想过这些没有?
王晓桦:这个假设没有什么意义。两个原因,第一,我没有升迁的想法,因为我在这里能干事,还能在现实中研究问题。我有自己的操作经验,也能写出很实际的东西。第二,没有那个想法,就没有那个行动。起码我还有5年时间在成安县工作。我思考的是在这5年时间里,要让成安县在河北省的县里面找到一个好名次。
人物周刊:在历史上的很多改革中,一把手的个人色彩往往决定了改革的进程,这就导致优良的制度如何持续下去的问题。你认为目前改革进程中好的制度如何持续下去?
王晓桦:切入点不一样,如果你一开始就切入制度的设计,致力于制度的框架结构设计,它就可以有序地展开,具有不可逆性,像那种不用上弦的机械表,只要一运动就永远地走下去。
对制度来说,一旦形成一种有效的框架,也就会永远运动下去。不管换谁,都会这样去做。制度一旦不可逆转,无论谁在这个位置上都必须这样做。
人物周刊:你们县作为试点以来,有没有一些做法流于形式?
王晓桦:有,应该是有的。比如要求周一下基层办公,里面有一些不可测的因素,比如借口开会的就不去了。因此需要一些制度补充。
人物周刊:你是靠“以身作则”、“自我牺牲”、“自我限权”,甚至是“割肉”来推行改革的,那么你在一把手位置上,如何做到抵制社会上的诸多诱惑?
王晓桦:这个提法不准确,我没有“割肉”,也不叫自我限权。怎么能叫自我限权呢?本来就是公权。公权的实施有两种不同的办法,一种办法是用集体的方式来行使公权,一种是用私人的方式来行使公权。怎么叫限制呢?它本来就不属于自己。我只是转变了公权的行使方式,从一把手的私人行使转变为集体形式。
如何抵制各种诱惑?道德要求自己只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从一开始就设计一个抵制诱惑的制度。人性都会遇到诱惑,一个好的制度能把坏人变成好人,起码变成一个没法做坏事的人,一个坏的制度能把一个好人变成一个坏人。关键是制度的问题。
人物周刊:你现在用制度监督你的属下,那么谁来监督你?
王晓桦:谁来监督我?制度本身监督我。监督我的整体,我不得不做。我必须按照这个制度设计来做,我要是不做,丢人丢大了。
人物周刊:“通透式办公”本来是执政者的常态。理论上的“常态”到现实中,却成了新闻事件。你认为把“常识”或“常态”作为新闻事件正常吗?
王晓桦:不正常,本来就应该这样的。说明我们很多地方的工作方式有问题,走样了。我们按照要求去做,竟然成为新鲜事,这不值得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