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频道新闻会客厅节目文稿:梅帅元:“刘三姐”走市场
主持人: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新闻会客厅》。在今天节目的最开始,让我们一同回忆一下,曾经在中国是超级偶像的人物刘三姐。电影刘三姐是拍摄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也是最为成功的音乐风光故事片,电影中的刘三姐纯朴、智慧的形象,优美抒情的壮族山歌,以及那片秀美的桂林山水早就在不知不觉中收进了亿万观众的记忆当中。对于今天的很多观众来说,刘三姐无非就是生活在传说中的一个美丽的人物,但是当刘三姐的山歌再次响起的时候,对于一些地方的人们来说,刘三姐很有可能成为他们所在地方的强有力的经济拉动者,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短片。
这里是广西桂林的阳朔,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在阳朔东郊的漓江江面上,都会上演一出以真山真水做舞台,以民族风情为内容的大型演出——《印象·刘三姐》。
这是一台特殊的演出,它完全不同于以往我们所看过的任何演出。流动的漓江就是它的舞台,十二座著名的山峰成为它作背景。白天这里是供游客观光的漓江山水,而到了夜晚,当观众都坐在露天的看台上时,演员们便熟练地划着竹排、在两公里长的江面上开始展示他们精湛的技艺
记者调查
记者:“你看了他们的表演以后,感觉最触动你的是什么?”
游客甲:“气势恢宏,非常震撼人心的。”
游客乙:“我觉得很有创意,从来没看到过这样的一个设计。”
《印象·刘三姐》每次演出结束后,演员们便抬着竹筏、打着各村的旗号,前来向热情的观众们致意。然而很多观众们并不知道,这些能在漓江上穿梭自如的演员,其实都是阳朔当地普通的农民。
记者调查
记者:“您知道不知道这里很多演员是当地的普通农民?”
游客乙:“我不知道。”
记者:“你能想到那里边很多都是农民演的吗?”
游客乙:“没办法想象,感觉很想专业的。”
邓有明是阳朔县兴坪镇的一个普通农民,家里人多地少,生活非常贫困。2002年《印象·刘三姐》在当地农民中招收会划竹筏的演员,这让从小在漓江边长大的邓有明看到了一条增加收入的新路子。
采访阳朔农民邓有明:“我老婆那时候也在家里做农活,两个孩子读书,还有一个老人,两人也累,也很辛苦,收入还没有,很少。后来搞这个项目,印象刘三姐,我发觉很好,我发觉可以增加收入。”
邓有明每天所做的表演难度极大。他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在音乐的伴奏下,按指定线路逆水行舟,将扮演刘三姐的女演员送到隔江相望的舞台上。
自从2003年10月上演以来,这台以漓江山水为背景、以刘三姐的传说为内容、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大型实景山水演出,累计演出已经超过了七百六十场,观众近一百一十万人次,更让当地二百名像邓有明这样的农民演员,年收入总额超过了一百万元。
他叫梅帅元,是大型演出《印象·刘三姐》的总策划兼制作人。就是他最早萌生了利用大自然做剧场、用真山真水做舞台展示民族风情的想法,并最终通过引入社会资本,邀请张艺谋做总导演,打造出了现在这样一场实景演出。
由于《印象·刘三姐》的演出使运营商与阳朔地方经济取得了双赢,有评论将《印象·刘三姐》的运作模式列为文化产品产业化的典范。
主持人:今天演播室就把梅帅元先生请到演播室,就像邓有明这样的演员是当地的农民,当时你们为什么要选当地的农民进入到你们这个演出,而不是选一些专业团体的,专业的舞蹈演员,什么考虑,是不是也有成本的考虑在里面?因为用农民会便宜一些?
梅帅元:这是一个基本的思路,但是还不是这样的,所有的演员在这都待不住。
主持人:你是指专业演员?
梅帅元:没错,他们演出是非常艰苦的,比方说冬天时候要冒着雪演出,发洪水的时候在洪水中演出,只有本地的农民,在这个地方生长出来的,在这里成长的人,他习惯这种环境,这种山水,他们演的本来就是他们自己的生活,只是我们通过了一种节奏的包装,使他更适合演出的形态而已,只有他们,没有办法,只有他们能演,别的演出做不到。
主持人:没想到这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反倒成了最优的选择?
梅帅元:这不是退而求其次,我们当时就想用这种演员,因为漓江上生活是非常美的,在一个外地游客看来,或者像我们看来,这种生活的含量,生活本身所具备那种哲学的意味特别深远。比方说我说漓江渔火,这种渔火看过去,渔民在江上和他的鸬鹚、鱼鹰一起捕鱼,他们像农民和狗的关系一样,他们在江上劳作,年复一年,他们只索取他们能够满足的那部分,比方说打鱼,打到了我能够养家糊口就行了,不像现在大机器捕鱼,一网打尽,像这种生态我觉得比较珍贵,对我们今天都市化以后,人们丧失的失落那种东西,我在这全看到了,所以这种生活是很有价值的,不需要表演,只要你能够展现,它就会呈现出一种非常好的内涵。同时因为在山水之间,和山水的关系构成一种非常诗情画意的东西,所以非常完美。你可能没看过漓江上那种渔火的捕鱼,在黄昏的时候,那种小鱼鹰,可能颈脖上绑一个小绳子,渔火亮起来以后,它把浮游生物吸引过来了,小鱼来吃浮游生物,这时候鱼鹰就吃鱼,捕鱼,最大的场面我看十几只鱼鹰捕一只巨大的十几斤的鱼的场面非常壮丽,本身就是很好的一种表演。
在梅帅元最初的想象当中,未来的演出将是十分浪漫和迷人的,但是到了实际操作时,梅帅元和他的剧组才发现,这些前来参加演出的农民演员们,并不在乎这个演出是否能够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生活,他们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工资待遇。
采访阳朔农民邓有明:“有些人他们来的时候嫌钱少了,又做了这么久,什么什么的,就闹。”
记者:“都怎么闹?”
邓有明:“吵闹。”
邓有明说,在闹得最厉害的时候,农民演员们曾经试图组织罢演。虽然最终罢演风波得到了和解,但这件事却让梅帅元开始重新考虑演出公司和农民演员之间的劳资关系和利益分配。
主持人:像邓有明这样的当地农民,他们不可能是无偿的义务的演出,他们反复常年在为印象刘三姐演出,你们怎么付报酬给他们?
梅帅元:你刚才看的演员,我们叫他“兴坪一号”,是我们的主要演员,他有很好的功底,不管水多大,流量多急,他都能够非常准时地把船划到指定的位置,这很奇怪,他功夫非常好,像这样演员的收入一个月能拿到一千多块钱。
主持人:邓有明?
梅帅元:对,我们只需要他每天晚上两个小时的演出,也就是农民钟点工的概念,但是我们把他当正规演员了,他不管演不演出,比方说涨洪水的时候我们停演,这个时候我们是按月付报酬的,他们有保险、奖金,还有一个渔民工作委员会,可以跟我们的公司对接,他们有什么问题,有什么要求可以反映。
主持人:算合同工?
梅帅元:对,这种关系处理得非常好。在这个过程之间,在和他们相处之间有一些讨论,所以委员会成立以后,专门跟公司对接,就像演员工会一样的道理,他们有什么要求可以通过这个渠道反映上来,我们之间可以有一些交流,就可以讨论这种工资制度和他们利益的分配关系,这是一个方面。
主持人:像邓有明这样老手的演员有多少?
梅帅元:非常多,他都是渔民,大概30%左右是农民,会划竹筏,但是没有这么好的技术。兴坪这个村是从上游来的,在漓江我们演出点的上游,他们是渔业村,所以他们划船的基本功特别好,也特别美,我觉得那些我们要求在江上做的运动做得非常漂亮。
主持人:这样一笔月付工资的工作对于当地农民来说有吸引力吗?
梅帅元:当然太有了,这些渔民是我们给的村里指标,一个村五个村庄,只给三十人、四十人的指标,为了争这个指标,就要打破头了。再一个,比如我拿了指标以后,我不来了,我希望我儿子能够顶替我,他已经成了这样一个状态,因为漓江上渔民的平时收入一般一年就是两三千块钱,这样一个上万块钱的收入他觉得非常好,最好的能做到一万多,而且只是晚上来,白天一样劳作,不影响他什么东西,所以他们觉得非常划算。
主持人:对你们来说,有一个选择标准的问题,谁能进,谁不能进,你们选谁不选谁,谁说了算?
梅帅元:我们给了村委会指标,但首先要身体得好,别划着划着就晕过去了,那不得了,江上演出非常辛苦,体格也得好,有些年纪偏大,但是身体非常好的一些人可以。我们有个七十岁的老人,他每天要划几十公里来这,再回去。他帮我们养这些鱼鹰,养这些捕鱼的鸬鹚,这也是我们的员工,但总的条件是体格好,但品质得好,不能不遵守演出的纪律。
丰厚的报酬和灵活的工作时间让参加演出的农民们尝到了甜头。与此同时,农民演员也成了当地的一个热门职业。人们纷纷托关系、找熟人,希望能够参与到演出当中来。
采访兴坪村农民演出队领队黄高祥:“很多人跟我说,就是请我吃饭,我不去。”
记者:“你为什么不去?”
黄高祥:“你去你下不了台,你交(代)不了。”
记者:“那你知道他们请你吃饭的目的是什么吗?”
黄高祥:“就想参与这个队伍来做事,你进不来。”
记者:“所以不去吃这顿饭?”
黄高祥:“不吃饭。”
就连当地农村最常见的水牛和鱼鹰也成了农民们参与演出、增加收入的好帮手。然而,要将这些普通的农民变成训练有素的演员,来完成一个大型的实景演出,则还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
主持人:农民演员你们要不要经过培训?
梅帅元:两年多培训,在《印象刘三姐》的演出之前,我们曾经做过另外一个节目,那时候我们就把渔民演员调到桂林演出,训练两个月,按照这种音乐节奏,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完成这种水上动作,他们做得非常好。但开始的时候排练他们是非常难的一个事,因为在他们的概念里从来都是慢悠悠的,没有节奏的感觉,这么大的时空里面,这么漫长的岁月里都那样过来了,一下改变他们是比较困难的。开始的时候我甚至记得他们不知道导演是谁,你要听导演的,导演是什么东西,告诉他导演是你们的生产队长,是你们的领导。
主持人:他们要进入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了。
梅帅元:对,改变了他们这种状态。现在非常好是什么呢?我觉得渔民这种生活,他被包装成一种艺术,让全世界的人来欣赏,甚至羡慕,我觉得对渔民生活本身的肯定和他们自身自豪的那种感觉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领导在总结关于阳朔的这个模式,它是靠文化来兴隆的,这些渔民就是把自己的生活演给你看,让你羡慕我,以前中国人都羡慕外国人的生活,现在老外多少人在羡慕中国人这种生活,这么自由,这么坦荡,这么浪漫,甚至是一种生态的生活,非常让你羡慕。
主持人:对于当地农民来说,在经济收入上可能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在生活方式上,就像您刚才介绍的,是不是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他们这种意识?
梅帅元:潜在的精神层面里有巨大的改变,原来晚上农民们一般是打打麻将,喝喝酒,白天劳作累了,但晚上来这里演出以后,他们是演员,而且是和世界级的导演合作的演员,这很多演员做不到的事情他们做到了,他们的自豪感,为什么说他们最后演出的时候,搭了五个村庄的旗帜在游行,肯定是这种自我感觉,所以在精神的领域里他们很富有,他们很自豪地说我是哪个哪个村庄的渔民,我怎么怎么了,我是这个村庄的,我来这里演出。
主持人:但是精神上富有的前提一定是得让他们在经济上富有起来,如果没有经济基础,真的很难谈精神上的满足感,这是很虚的。
梅帅元:我们这个演出除了你刚才看到的渔民,我们给的工资之外,还有一部分很大的受益是给了农民的,因为旅游人口到这来以后,比方说演出前他们租望远镜,冷天时候租棉大衣,租坐垫,卖驱蚊油。光租望远镜,我们那有四五十家,在周边摆着的,每一个渔民,只要他家出一个人去做这个生意,他一年就能挣几万块钱,光这一项,怎么不好呢?所以他晚上哪有空做别的,全部来做生意。我把我的文化展现给你看,让你羡慕我的生意。
这间简陋的小土屋就是邓有明的家,由于家庭贫困常常会让邓有明感到难堪,一直以来他都拒绝媒体记者去家里采访。虽然目前家里还算不上富裕,但作为《印象刘三姐》的一号演员的他,已经在盘算着靠演出赚来的钱,改善家人的生活了。
采访阳朔农民邓有明:“准备两年以后用平房,建平房。”
记者:“建几间房子?”
邓有明:“有钱就多一点,就两层。”
记者:“离你的目标已经不远了?”
邓有明:“对。”
现在,参加演出除了能够带来丰厚的收入以外,更让邓有明和他的伙伴们开始重新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
采访邓有明
记者:“你干了三十多年农民,你只干了四年演员,你认为你究竟是演员还是农民?
邓有明:“我觉得我自己就是个演员。”
记者:“为什么?”
邓有明:“我愿意在这里做,有一份收入,我觉得挺好,我愿意做。”
记者:“你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演员?”
邓有明:“对。七点钟来,八点钟演出,九点钟就结束了,又不耽误你学习,晚上去那里看电视,到外面走都要到十一二点钟,如果我想增加自己的收入,我在这里好好演,白天去外面做一点,他的收入不是多一点嘛。”
主持人:在策划《印象刘三姐》当初的时候,可能只是想到在艺术上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创新,或者说能够有多少盈利,而这些一系列的后续效应,包括对当地农民的经济上的改善,包括对他们精神上的提升,都是史料未及的,对于你这样一个一开始可能会单纯地从商业上考虑的策划者来说,取得这一系列的后续效应,你怎么看?
梅帅元:其实你应该把我看成是一个文化人,我不太会做生意,我们觉得我们这个项目虽然做得非常好,它很赚钱,但实际上真的核心的部分我们是想做文化,这种文化的概念非常巨大,它肯定会产生这样的效益,我觉得只要你做好了,文化一定是产业化的,而不是那种我们说的文化事业。我做过两个剧团的团长,我还做过我们省里的政协常委,就是要提案的,这个要告诉政府,和政府有些沟通,要告诉他们有些策划,实际上已经做到政治层面了,文化层面。这个项目最后我们做后续的时候,就是演出成功之后,我们现在做的策划实际上是做政府的策划,做城市的文化寓意,这个可能就不是单纯的演出了,演出拉动了以后,它要深化,这个时候策划水准就看你的手高手低了。我说的文化兴农的概念可以在一种落后地区,文化发达或者文化潜力巨大,但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可以实施。
主持人:您策划的这样一个活动是从商业上或者说文化上作为一个起点,但是收益却是经济上和社会上的几重收益,对这样的一个效果有没有政府机关或者一些学术机关进行过评估?
梅帅元:上海社会科学院为我们做了一个专门的评估,它对满意度调查这块,说得特别有意思,也就是说所有的满意度是平均的,政府的、老百姓的、我们自己的、商人的、旅行社的、游客的。
这是美国百老汇的经典音乐剧《猫》,作为音乐剧历史上演出时间最长的剧目,《猫》无疑是一个传奇。1981年5月首次在英国伦敦上演,1982年10月转到了美国百老汇。这一演就是二十年,创下了七千四百五十八场的纪录。
这是音乐剧《猫》中的经典唱段,它曾经被全世界不计其数的人们所传唱,音乐剧《猫》曾经用十二种语言在全球二十五个国家的两百五十多个歌剧院中演出过,在全球已经拥有超过六千五百万观众。
1994年,当时正在美国考察的梅帅元也专程去百老汇观看了音乐剧《猫》的演出,除了艺术上的震撼以外,高额的票价和剧场里狂热的观众给了梅帅元新的启发。
主持人:就像短片里面说的,除了艺术上的触动,包括它的经营也给了您相关的提示。
梅帅元:没错,我第一次接触文化产业实际上是看了这些演出,当时我在做剧团团长的时候,我们的经济非常难,总是要排个节目,我们说做文化事业。
主持人:跟人家要钱。
梅帅元:跟政府要钱,砍一刀可能还剩一半,捉襟见肘,很艰苦。演出完以后拿一个奖,观众又没有,几个观众,说到卖票就紧张,那个团长很难受的。我们有个节目叫《歌王》,是我做的编剧,剧团排练了以后,拿了“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都拿了。
主持人:市场效益怎么样?
梅帅元:不行,赚不到钱,开始设计的时候你就没有按照市场的方式来做,你想先获奖以后再转成市场运作,这是很困难的,开始策划就不是这样的东西。我觉得非常痛苦这个事,也就是说总是要求人是挺难受的一个事,这个情况下我觉得看过美国的《猫》、《西贡小姐》、《美女和野兽》,还有拉斯维加斯的《卡》、《O秀》这都看过,这些秀在美国是非常赚钱的一个产业,我记得当时我买票花一百多美元,而且买不到,提前告诉你,我要去了,提前订。为什么人家能做到,我们做不到?
主持人:你觉得很吃惊,一场戏一百多美元的票价。
梅帅元:而且是三千多个位子,算得出多少钱来。
主持人:你肯定在看戏的时候心里还在算一笔账,他这一场戏能赚多少钱,我什么时候能赚这么多钱。
梅帅元:没错,后来我就觉得这个事情是能做的,关键是我们没想好怎么做,没有一个好的策划来做它。我们当时做这个项目之前,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在广西开了一个会,是专门讲文化产业的,当时我才知道这个产业比军火和银行业都大,在国外,但我们国家刚刚才开始,没有提,那时候还没提文化产业,这几年可能比较疯狂地提到创意文化产业,当时没有说这个事,但我感觉到这个东西特别有意义,只要做起来,它一定是有前途的,我辞掉了团长的职务。
主持人:哪年?
梅帅元:六年以前,七年以前,专门做这个事,我觉得光做事业,老是这样没意义,如果说业务上的成就已经挺大了,我拿的国务院政府津贴,当团长都很好,我不需要冒险了,后来把团长辞掉了,我觉得我要做这个事,就是现在的《印象刘三姐》,在没做的时候好像看上去是一种非常疯狂的想象,但是它完成之后确实是挺了不起,我现在觉得有时候挺欣慰的,这种决定是正确的。
1999年,梅帅元拿着广西文化厅的二十万元拨款,独自从南宁来到桂林阳朔,开始尝试《印象刘三姐》的商业化运作。在社会资本的支持下,在大导演张艺谋、王潮歌和樊跃等人的加盟下,2003年10月,《印象刘三姐》首演获得成功。
主持人:说到这有一句话叫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你们这个演出之所以成功,在多大程度上是托了当地真山真水的福呢?因为即便是没有这个演出,也有很多络绎不绝、数以万计的人每天都前来阳朔也好,桂林也好,来玩,来参观这样的美景?
梅帅元:我们在做这个演出之前,其实阳朔的游客是路过那儿就返回桂林,他并没有在阳朔住下来,晚上的阳朔是寂寞的。我记得当时我们进去的时候,阳朔只有两千多个床位,这意味着那个地方不是旅游的目的地,它只是一个过路的地方。阳朔有条西街,当时有些外国人愿意去那坐,比较清静,那个地方并不是特别火,只是路过,每年有一百多万人路过那。这个演出开始以后,阳朔的旅游床位就已经到了一万六,近两年时间,是民间资本,自己为它配套的,游客住在那,因为演出到十点钟才能结束,他们必须要留在那住。
主持人:对一场演出来说,音乐剧达到什么样的一个标准,它就能称得上是成功的?
梅帅元:这个标准的尺度非常复杂,但我认为观众喜欢,票房的成功,当然还有很多其它元素、文化含量等等,当标准在一起的时候,你可以说很多标准,但我们这个标准最核心的就是观众喜欢。
主持人:这样的一个演出能容纳多少观众?
梅帅元:我们的剧场里原来是一千八百个位子,后来因为容纳不下了,观众太多了,我们就做到了两千七百个位子。
主持人:每天晚上的上座率能有多少?
梅帅元:有时候两场,有时候三场,最多的一天我们演过三场,但是演员受不了,因为晚上从七点半开始一直要演到十二点钟,我们去年做了一年,大概做了五十多万人,今年可能要突破七八十万,这样一个巨大的容量,你知道观众对它的热爱。当时我们预测桂林游客到桂林的时间,住宿的时间人均一点七天,不到两天,如果他增加半天住下来了,对桂林市旅游的整体拉动是非常大的。但是别的地方没想到,比方说土地,土地的升值真没想到,我们当时购买这个土地的时候只有五万块钱一亩地,现在周边的土地,在这两三年时间,因为人流量的到来,当然还包括其它因素,最贵的一块地拍到了两百万,就是两年多的时间,这就是它对地方,对土地,对地产,对酒店业和交通、餐饮业的整体拉动,这个我们当时没有仔细测算,但现在都看到这个数据了,非常了不起。
现在,每天晚上都有来自国内外的上千名游客,涌入到阳朔东郊外的这座天然剧场中,前来领略传说中歌仙刘三姐的风采,而剧场周围其他行业的生意也是做得红红火火,在更远处,又有几家新的酒店正在加紧建设。
主持人:现在文化产业化已经是大家都在提这么一个概念,但是真正的做成功的不是很多,你觉得你成功的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因素到底是什么?
梅帅元:桂林这个事情的成功,《印象刘三姐》的成功有几个要素,一个是我们艺术创作系统的了不起,创造能力非常巨大,就是张艺谋、王潮歌、樊跃这三个导演的能力。另外就是桂林山水得益于它的山水资源的美丽。我就说,这十二个山峰在淡淡的灯光下出现,像水墨画这种视觉形象,可能有些人没看过在灯光下的山水,它完全是大自然的剧场,非常完美的剧场形态,白天是山水,晚上灯光一勾画,就是一个剧场。环型的超级宽荧幕,像这样的概念是为我们这个演出提供非常好的平台。另外就是刘三姐这个文化资源,这是广西惟一的,我们做了这么多年都没超过它,这种山歌资源,民族文化的资源非常丰富,只有这三个东西结合在一块的时候,它产生了一个叠加的效益,就是品牌加品牌,所以它的魅力就像现在一样,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非常漂亮。
主持人:《印象刘三姐》这种文化策划是不是可以作为一种模式在更多的地方推广?有没有推广的价值和空间?
梅帅元:我觉得要慎重,因为现在很多地方政府想做这个事,一个是它在风景资源里面做,风景区里面做,风险性很大。
主持人:为什么?
梅帅元:因为有些地方是不能做的。另外就是它的文化选择,有些文化非常好,但是它不能够商业化,老百姓看不懂,非常好的东西,但是它不一定能够有视觉的感觉,或者能够出现那种艺术的状态,就把它画成艺术品,这个也错了。所以做制作人或者做策划,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它的选择。
主持人:作为一位文化商人,在以后的策划过程中,你是更多地考虑你的经济效益,还是更多地会考虑经济效益之后,这些社会效益?
梅帅元:一个好的策划人首先他在做策划的时候,如果你不是直接的投资人,你首先要考虑投资人的收益,我投钱给你的时候,他的制作人,你必须要能够让我赚钱、盈利,这是作为商业来说最小的方面,也就是说制作人凭什么,就像我现在处的压力特别重,你说成功以后很轻松?不是,你往下做很多资金给你的时候,几个亿、十几个亿给到你手里的时候,你要做出来你不能辜负了投资人,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同时,好的策划一定是几赢的方式,我在做我的项目本身能够赚钱的时候,我一定会使地方上,地方政府,包括地方的人民受益。
主持人:为什么?这不是你的份内之职?
梅帅元:因为这个策划本身就含有这个概念,百老汇这种音乐剧只在剧场里演出,像拉斯维加斯的演出,它在赌场方面是傍了大款,依靠了赌场,它不像我们,我们做这种项目要放到一个地方去,但是地方资源本身非常好,只是我们组合以后,资源成了一种新的产品,但最终我们还是要把这些利益还给地方,因为你用的是我的资源,用的是我的文化概念,这个时候我包装完以后演出了,收益最大的我认为是这个地方文化的运营和拉动,这个时候的状态是投资人受益,地方政府的税收增加,GDP要拉动,最后是老百姓在旅游那种状态中受益,这是最好的一个策划,我一直往这方面努力。我觉得下面的几个策划基本上是这样的状态。
主持人:就是大家都有的吃了,你才吃得更安稳。
梅帅元:没错,我才心安理得,就不会有人反对我赚钱,你没有敌人,那个时候你会有很多朋友,就像我们在阳朔一样,我现在可以到阳朔的任何餐馆走一下,我可以几个月都不用花钱吃饭,都有人请我吃饭,因为他受益了。
央视新闻频道《新闻会客厅》播出时间:
每周一至周四晚22:00--22:30
周五特别节目《决策者说》播出时间:
周五晚22:00--22:30
新闻会客厅 会见新闻当事人,敬请收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