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张旭东
人的一生有很多驿站,每一个驿站都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
3月10日,当24岁的复员女兵赵艳提着行李来到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门口,看到“欢迎您,青藏铁路的开路先锋”的横幅时,内心激动不已。 让她更激动的是,一个月后在青藏高原习服训练(即高原气候环境适应训练)合格,正式成为京藏车队51名女乘务员团队中的一员。
“跑京藏线(北京至拉萨)也许会遇到很多其他线路所不会遇到的困难,但我坚信自己能克服一切,我对自己说‘我可以’。”来自河北唐山、一家三代都是铁路职工的赵艳对记者说。
今年3月27日,京藏车队领导层7名干部全部配齐,车队正式宣告成立。32岁的雷轶名列其中,成为车队唯一的女领导。
果断、干练、热情,是这位年轻的“老领导”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到京藏车队担任总支副书记之前,雷轶曾担任北京列车段团委书记、北京客运段上海车队副队长、苏杭车队副队长、专运车队总支书记等职。
“也许是因为我的年龄、经历和经验,车队选中了我。接到这个任务,我感到荣耀,同时觉得担子重,我会尽心尽力把队伍带好,年轻的女孩上高原不容易,我会更细心关怀50位女同胞。”
与普通乘务员相比,在青藏线上当乘务员有很多特殊条件,青藏线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达到960公里,能否在高海拔条件下正常工作,首当其冲是先要过身体关。就在记者发稿时,因身体等条件不能达到严格要求,原来55名女乘务员团队中的4名遗憾地离开了。
“刚到格尔木时,一些高原反应随之而来,开始有了缺氧的感觉,头痛胸闷,四肢乏力,使人真想多长几个鼻子呼吸空气,但后来我逐渐适应了。”文静而漂亮的庄征是最后入选的乘务员之一。“我是独生女,但我会以自己的工作表现,让家人放心,让组织放心。”
新职人员开始跨越“车上培训”这一关:随车学习作业程序,见习为乘客服务。餐车员魏茹说:“能成为赴藏开路先锋使者中的一员很自豪,所以我把全部的热情投入到了工作中,从一点一滴中积累工作经验。”
充满活力的列车广播员曹艳英说,与普通乘务员相比,广播员要学习很多特殊的课目。除了学习藏语和英语会话外,还要学习关于高原病预防、环境保护、民族宗教政策、藏文化习俗,以及在高原运行断电、断氧、紧急停车、旅客意外伤害等特殊情况时的处理知识。
“在格尔木和安多,我切身感受到了高原的美丽和青藏铁路带来的震撼,荣誉感和使命感也油然而生。”来自张家口的女乘务员李静说:“我一定会成为京藏车队与西部相连的‘哈达’,穿梭服务于旅客之间。”
京藏车队的51名女员工,就像51朵雪莲花,在即将开行的京藏线上含苞待放。 (责任编辑:安世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