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议事亭前地广场
议事亭前地广场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它或许不如“大三巴”和“妈阁庙”出名,但却是澳门历史城区中最能反映澳门生活全貌的所在。除了历史久远的建筑,这里还有生活气息浓厚的现代商业和民居,过去和现在的诸多元素,和谐融合在同一幅图景中。
近日,记者赴澳门采访议事亭前地广场,只见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老房子围出一个漏斗型的小广场,地面用奶黄和青色葡萄牙小石铺出线条奔放优美的波浪图案,透出浓郁的南欧风情。这些欧式建筑多建于18世纪中叶,一律二层高,门脸宽广,多门窗,方正而雅致。民政总署大楼封住“漏斗”开口,和邮政局隔街斜对,紧挨着邮政局的就是仁慈堂大楼,“漏斗”出口处,则有威严的板樟堂教堂坐镇,收拢街面。
除了这些著名的建筑,其他老房子也十分典雅且富有特色。除了在窗户、柱子和房顶样式等细微之处各具匠心外,墙面主色调无一相同,从米白、淡黄、浅绿、绯红到深棕,全都纯正柔和,加上地面一尘不染的黑白大波浪,漫步其间让人不由生出走入油画的感觉。
广场中间是一个圆形喷水池。也许嫌“议事亭前地”这个名字太长,当地人习惯把这儿叫做“喷水池”。喷水池畔常常坐满游客,池沿矮而宽,像是专为停脚休憩的人而设。在广场的另一端,商店前两棵相对的棕榈树,下面各围半圈大理石,也兼具长椅功能。澳门许多路旁的花坛,或方或圆,边沿总是像凳子一样宽矮——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透露出城市的温情。
来“喷水池”的游人,更多是来购物,因为这里是澳门最中心的商业步行街。四周的老房子里,既有时尚服装、新潮手机和mp3、物美价廉的化妆品,也有澳门美食和非常适合回家送人的“手信”小吃。
与一般的商业区不同,这里所有的商店都没有大招牌,店名仅以一尺见方的字,镶在二楼墙面上,如此一来,老建筑的外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展示,商业气不至于掩盖了文化味。所有店内的音乐声一律低柔,游客到此,似乎自然而然也低声细语,使整个商业区热闹而不嘈杂。
前地周围的巷子,常能给游客带来惊喜。晚上逛到前地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仁慈堂,无意间瞥到旁边一条小巷,外面人流熙熙攘攘,巷内却空无一人,明亮的路灯照得周围晶莹剔透,静谧得恍如另一时空。巷子是斜升向上的缓坡,隔几步就是一个小花坛。两边民居的窗户都饰以黑色铁窗花,窗台上也摆满鲜花。巷口的门牌上,写着“大律师某某寓所”、“医师某某寓所”字样,显然是高收入阶层住所。其他几条巷子,虽不如这条巷子让人一见难忘,但无不幽静清雅,让人有身在闹市却远离车马的惬意。更妙的是漫步其中常有曲径通幽之喜,几下转折出去,往往迎面就是一座宏伟的教堂,或者一座欧式剧院。
整片广场折射出澳门的许多特点。小巧、干净、温馨、规整而富于变化,朴实中有风格。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现代生活和商业并未破坏老建筑和冲淡文化的韵味,历史感和现代气息和谐共存,正是澳门的魅力所在。
隔天再来“喷水池”,“澳门警察厅银乐队”正好在板樟堂前免费表演。我们赶上欣赏最后两首曲子,一首是欧美流行乐曲,后一首是欢快跳荡的美国爵士乐。两曲之间几位警察换了位置,吹笛子的敲起了架子鼓,拉小提琴的拿起了长号,看来是一人身兼数艺。周围听演奏的,既有游客,也有不少本地人,一曲终了,报以掌声,融洽随意的气氛让人更喜爱这个广场。
广场另一边,还留着“地球日”、“世界水日”宣传活动留下的太阳伞、旗帜和海报。澳门人介绍说,“喷水池”是澳门举行各类公众活动最密集的地方。小小一片地方,兼具文化观光、商业、居住和公共活动诸多功能,折射出澳门的点点滴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