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年铁路勘测队所用工具都是国内最先进的勘测队营地不远就是皑皑雪山勘测队员幕天席地研究方案
感谢张芦生先生提供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李会嫔
“蓝蓝的天,清亮亮的水,七月天里晶莹的雪山,毛茸茸的雪莲花,热情的藏民,青藏线上的两年是我一生最大的念想。”6月17日,河北石铜公司高级工程师张芦生一提起青藏铁路就神采飞扬。他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再回到念想了30多年的格尔木、唐古拉、温泉、那曲等青藏铁路经过的地方。
据了解,青藏铁路建设一波三折、几经兴废。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青藏铁路就纳入了国家重点建设的日程。当时的入藏铁路有3条路线,川藏、滇藏、青藏三条线路,其中青藏铁路建设难度最小,所以最后选择了青藏线。1958年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开始动工修建,但不久就因为压缩基建而停工。
到上世纪70年代,青藏铁路再度开始建设。张芦生有幸赶上了这二度建设的工程勘测,用他自己的话说,“算得上是第二代青藏铁路建设者”。1976年至1978年,张芦生参加了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进行工程定测。
1976年9月,大学毕业的张芦生来到位于兰州的铁道部第一设计院,随后他被分在了第二总队的17队,做野外勘测。在他珍藏多年的已经泛黄的记事簿上记着:“10月10日,西宁至格尔木,汽车”。
当时的格尔木是铁路勘测的大本营,青藏铁路勘测指挥部就设在格尔木。由于气候问题,每年的勘测工作只能进行到11月份,11月份至次年的3月份是青藏地区冬季,勘测工作无法进行,勘测队就放假休息。直到1977年的3月21日,张芦生又从石家庄至西宁,辗转来到了格尔木,进行勘测工作。
“青藏铁路是我们一步一步勘测出来的,我分在地质勘测组,测量组测量后打桩,每50米插一个小旗,我们的地质勘测组紧跟着开始挖坑、钻土,分析地下地质状况,是否有地质隐患,地下水文状况如何,土质承载力多少。最多勘测地下五十米的地质状况,分析了地质状况后将数据移交给桥梁组。当时青藏铁路最大的难点就是冻土问题,冻土的承载力是多少,会不会在长期使用时产生热融化等等。”
“勘测队每次选择60公里作为一个勘测段,我们带着帐篷驻扎在中点,向两侧各走30公里勘测。地质勘测17队包括电台、炊事班、勘测者有70多人,有老有少,那时我25岁,是队里最年轻的。那段时光也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一段。”张芦生拿出当年的工资条自豪地说:“当年青藏铁路的物资供应非常充足,我当时一个月挣42块钱,挣得不少,吃的都是白面大米。我们当时使用的勘测仪是从瑞士进口的,在国内是最先进的。”
就这样,直到1978年定测完毕交工,张芦生在青藏铁路线上过了两年。由于种种原因青藏铁路格拉段始终没有开工,这让张芦生一直惦记了23年。2001年的6月29日,朱基总理宣布青藏铁路开工,这一天恰好是张芦生50岁生日,他说,“这个时间上的巧合,是我最好的生日礼物。”
30年的等待,如今青藏铁路终于要通车了,张芦生现在的愿望是能再到青藏铁路线看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