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困难导致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多数“生的艰难、死的快捷”,应收账款回收期过长、商业银行的“惜贷”和民间游资的不稳定是其主要原因。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及解决被习惯性地称为破解中国硅谷的“哥德巴赫猜想”。
人们都知道中关村有“中国硅谷”的美誉,但是不知道中关村有“哥德巴赫猜想”的难题。 去年年初,当北京市科委和中关村管委会把有关“中关村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企业的融资状况”的研究项目委托给王小兰与赵弘时,两人知道要跟这个难题硬碰硬了。
王小兰的头衔是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会长,在中关村打拼20余年;赵弘则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关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一直跟踪看顾“那一池春水”。两人曾携手出过专著以期提升中关村企业的创新能力。这是他们的又一次合作。
中关村20余年风雨变迁,成绩和地位不容置疑,问题和矛盾也难以回避。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一大批具有相当潜力的创新型民营科技企业未及“英年”即已“早逝”。民营科技企业是中关村的灵魂。如果没有千帆竞进、百舸争流的中小民营企业,“中国硅谷”将只落虚名。因此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及解决被习惯地称为中关村的“哥德巴赫猜想”。
从2005年8月起,王小兰和赵弘组织的大规模调查历时半年,遍及中关村1012个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科技型企业。得出的结论则是:资金问题严重,瓶颈期待突破。
50人以下的中小型软件企业有30%不能按时发工资
一家为中石油、中石化提供石油加工设备的企业向调查者反映,接到订单公司只能取得20%~30%的项目款,设备送上油田可以取得40%~50%的项目款,此后,要等油田所有设备到位,进入调试阶段,调试完成,才能取得剩下的20%的项目款。这种拖欠给企业的资金流转带来了巨大压力,有些时候甚至导致连职工的工资都不能按时发的窘境。王小兰说,这在中关村不是孤例。
根据调研的结果,应收账款回收期过长是造成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小企业资金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比较典型的是电信、移动、联通、网通、中石油、中石化等的软件服务商、系统集成商,这些企业大多规模较小,靠订单生存,但其在给大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时,货款大多得不到及时支付,其资产价值中60%以上为应收账款。据估计,由于大企业付账期的延长、银行应收账款融资渠道和工具的缺乏导致5.5万多亿元的应收账款成为“沉淀资本”。软件行业更是此类情形的“重灾区”。有消息表明,中关村90%以上的软件企业是根据订单而存在的,50人以下的中小型软件企业中受此影响有30%不能按时发工资。
除了在大企业面前没有谈判能力外,金融系统的制度性歧视更让中小民营科技企业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据调查,58%的中关村民营企业存在资金不足困难,平均资金缺口为1800万元左右。
如此情形导致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大规模出现了“生的艰难、死的快捷”的状况。根据王小兰和赵弘的调查,中关村企业存继年限普遍短暂。在1009个被调查企业中,有775家的生存年限均在5年以内,占到76.8%;生存年限在6~10年的企业有161家,占16%;而10年以上生存期的企业有73家,仅占7.2%,还达不到1/10。
银行责任大
赵弘认为,银行应该为上述状况负相当的责任。
他说,虽然《中小企业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已使我国中小企业的法律地位得以明确,但是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中小企业依然受到诸多歧视,其中尤为突出的是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所有制歧视”和“规模歧视”,这是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产生的根源。
根据959家受调查企业的反馈统计,420家企业认为,与2004年相比,当前借款难度并无较大变化;190家企业认为借款变得更为困难;仅有69家企业认为当前借款难度降低了。相当多的企业认为,向银行借款难在“审批程序复杂、手续繁琐”,还有的面临“抵押不足”的困境。
一位企业主提出,商业银行现行的包括日均存款额、行业背景及行业地位、股东结构、抵押、主要管理者个人信用等指标在内的贷款考察标准不适于中关村科技型企业。此种观点在中关村颇有市场。有近一半的受调查企业表示,贷款考察里不应该有“日均存款额”这项指标,还有三分之一强的认为,“行业背景及行业地位”的考察完全没有理由。
赵弘对中关村企业的想法颇为理解。在赵弘看来,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现行企业贷款评价体系是适应工业经济时代企业贷款需求的产物,以抵、质押物变现能力作为衡量贷款风险的主要标准,二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原有融资主渠道金融创新不足,难以提供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金融产品,而适应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特点的新型融资渠道和市场化融资机制尚未健全,使得资金供求矛盾进一步凸显。
赵弘表示,“嫌贫爱富”固然是全球银行业的基本特点,中国的银行表现得更为明显,这和中国银行业发展情况及银行业体制、机制乃至习惯是分不开的。他认为,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对中小科技企业的“惜贷”行为,反映出其风险控制手段欠缺、风险定价能力缺失的窘境。
王小兰认为,信息不对称是银行不愿开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重要原因,而中小企业之所以缺乏信息披露的动力,一个重要诱因是银行在分析、识别中小企业的能力上存在欠缺。对于企业生命周期演进、内部组织调整、市场竞争战略的取舍和策略的制定等不同方面,许多信贷人员由于对科技型企业运营缺乏深刻理解,往往无法辨别企业是否存在风险以及风险点之所在,因而常常拒绝为其提供资金,最终导致中小企业不愿与银行作更为深入的沟通。
八成企业都曾有过民间金融
根据此次调研结果,王小兰指出,民间金融在中关村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关村约有300多亿元民间资金,占园区企业周转资金总量的1/4;有83.6%企业都曾通过民间融资来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资金;有17.7%的企业将民间借贷作为其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在外源融资渠道中仅次于银行和信用社贷款,排在第二位;另外,30.2%的企业表示未来计划通过民间借贷来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资金。
赵弘认为,鉴于中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尚未建立,风险投资作用有限,民间金融仍是未来一段时期中小型科技企业寻求资金的现实选择。事实上民间金融的资金供给特点和中关村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存在差异。中关村科技型企业具有投入周期长、风险大的特征,对其而言,虽然有短期融资需求,但是更为稀缺的是长期性资本需求,这些资金要有稳定的投入特征,具有很强的风险承受能力,这使得大量的民间资金,特别是资金最为充分的民间游资不可能进入科技企业研发等风险高、周期长的环节。所以应该认识到,民间金融更多可以解决中关村临时周转性资金需求,而长周期的科技研发投入需要其他融资方式予以解决,这就必须有侧重地发展某些适合中关村特点的民间金融形式,以高层次的社群信任为基础的金融互助组织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调查显示,有35.1%的企业认为“推动成立企业间互保基金”是推进企业融资的有效途径。中关村中小企业信用互助计划是对民间金融的一种有益尝试,但其有效运行需要政府、商业银行大力支持,对计划管理者的资产运作能力、风险控制机制等也有较高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