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的嗒嘀嘀……6月13日下午7点,收队的军号声在台江县“兴农强武”基地响起,只见抬着农机的、赶着牛群羊群的、拿着修枝剪刀的民兵纷纷从山坡上、田野间、果园里奔回营房。
民兵张先武放下农机,还没来得及拍去身上的泥土,来到基地主任周绍文的办公室,“周主任,我还想在这里学习3个月,力争掌握规模养殖技术。 ”周绍文立即向县武装部长高开祥汇报。部长答应了他的请求。
张先武是该县方召乡巫梭村党员,先后在广州、汕头等地打过工。今年初,乡里把他作为后备村干部派到基地学习。半年来,30多岁的他在基地虚心学习请教,已熟练掌握大棚蔬菜种植、农机操作、果园管理等多项实用农技。他说:“我争取多学几项技术,回去带领乡亲们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规模种植养殖,让乡亲们早日走上致富路。”
两年前,巫梭村农民张文高在基地学习了规模养殖技术和村务管理后,被选为村主任,他带领村民引进优质母猪、种牛,大力发展种草养畜,受到村民称赞。
3年来,基地已培养出像张文高、张先武这样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村乡土人才500多人,被当地群众誉为新农村的人才摇篮。
怎样把地方武装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为军队输送合格的人才?2003年6月,台江县委、县政府及县武装部经过认真思考,决定利用原县农场1300亩土地,建立县“兴农强武”基地。选派有志青年和预征对象到基地,对他们实行军事化管理,组织学习农村适用技术,号召民兵投身科技扶贫、植树造林、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维护社会稳定等公益事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后备干部。
在基地食用菌大棚里,技术员杨流正拿着菌包为民兵讲解食用菌栽培技术要领。基地刚成立时,他就报名参加学习。好学的他在师傅的指导下,很快掌握了食用菌栽培技术,半年学习期满后被基地聘为技术员。经他培养的民兵达60人。这些民兵有的入伍成了部队的技术员,有的回家自己搞食用菌栽培致富。前年,革一乡茅坪村农民吴自德到基地学习一年后,回家搞食用菌栽培,年纯收入2万多元。更可喜的是,村里50多人跟着他走上了食用菌栽培的致富路。
为了培养不同类型的新农村复合人才,基地设有果蔬班、炊事班、农机班、畜禽班、建筑班等,除基地的6名技术员外,还定期请县农业局、林业局等部门的专家为学员授课,根据学员实际技能分班轮流培训。与县委党校联合开办学历提升班,与县农业局、教育局联合开办夜校,培训民兵。基地购置了搅拌机、粉碎机、农机、风炮机、汽车等机械化设备,喂养猪、牛、鸡等,让学员在实践中很快掌握相关技术要领。还开设阅览室、学习室等,组织民兵学习文化知识、党的知识及法律法规。
基地养殖技术组负责人王康是当地粮食企业的下岗工人,基地成立之初,他就被聘为技术员。他告诉记者,基地原来杂草丛生,一片荒凉。民兵们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己动手,埋杆架线3公里引电,修公路2.5公里,建畜禽圈150间,成为大山里的现代化农庄。凭王康的技术和能力,他完全可以自己发展养殖业致富,他却说:“在基地收入虽然不高,但经我培训回家后搞规模养殖致富的已有好几十人,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心满意足了。”
为提高民兵的军事素质和思想素质,基地坚持每天出操,每月进行单兵战术训练,每年组织一次抗洪抢险救灾演练,每周组织民兵政治学习,引导民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几年来,基地已发展党员11名,团员26名。有6名民兵荣立三等功,10名民兵被选为村干部。
报名到基地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为此,基地与县委组织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各村民兵预备役队伍建设工作的通知》,力争把综合素质优秀的农村青年选派到基地,作为村后备干部培养,让他们带领更多农民致富。目前,已从全县156个村寨挑选670名民兵骨干分5批组织到基地学习,其中,172名民兵学会了种草养殖技术,40名民兵学会了爆破技术,120名民兵的文化素质、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和调解民事纠纷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地还先后组织民兵修建、养护公路70公里,修筑水渠6000米,实施坡改梯工程1.2万余亩,植树造林2.8万亩,营造苦丁茶、杨梅、金秋梨等经果林基地区900亩。抢救6起翻车事故,扑灭山火14起,帮助156个村寨成立民兵巡逻队,破获森林案件7起。为此,基地还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模范先进集体”。
高开祥说,组织民兵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但为“练兵、养兵、强兵、用兵”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更进一步密切了新时期军政军民关系,还提高了民兵的综合素质,为全县脱贫致富奔小康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同时促进民兵团自身建设。
作者:朱邪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