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晚报网6月20日讯:香蕉是海南在全国农产品市场竞争中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农产品,2005年种植面积达56万亩,总产量91.33万吨。海南香蕉产业要做大和升级,面临新的机遇、风险和瓶颈制约,加快海南香蕉产业化进程势在必行。
自1998年以来,海南大力发展香蕉产业,在全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和最好的品质地位。经过2001年国产蕉与洋蕉在市场的大比拼,2003年“尼伯特”台风、2005年“达维”台风等大灾害考验之后,香蕉已经成为海南第一大宗果品。海南香蕉产业当前正处于一个产业转型和提升期。海南香蕉产业应该在这个时期发挥先导性示范作用,加快海南香蕉产业资源整合和产业化建设,这对于推动我国香蕉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海南香蕉在全国农产品市场竞争中最具核心竞争力
香蕉在世界鲜果市场占有重要地位。香蕉是世界四大鲜果之一,其产量及贸易额仅次于柑橘,位居第二位,全球进口金额为60亿-70亿美元。
香蕉在我国鲜果市场和世界生产市场占有重要地位。海南香蕉以其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在全国香蕉生产市场中占有比较突出的地位。海南是全国最适宜生产香蕉的地区,目前生产面积稳定在3.3万公顷、产量84万吨,分别占全国的12.0%和8.4%,占海南省水果的20%和57%。相对其他省份来讲,海南香蕉产业发展水平比较高,其核心竞争力表现在“三高”上:
一是规模化经营程度较高。海南300亩以上的蕉园占全省蕉业的40%,其他省份均为小农户小规模栽培,户均种植不足10亩。
二是品质高。海南香蕉外观质量、内在品质两者兼优,外观好于其他省份,口感好于菲律宾等世界香蕉主产区,深受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地客商的青睐。海南香蕉已经成为国内高档香蕉的代名词。
三是商品率高。海南香蕉的岛外销售率达到98%。
--海南香蕉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风险
目前,海南香蕉产业发展面临四大机遇:
一是出口市场的机遇。日本是国际香蕉最高价位市场。台湾香蕉出口日本最高峰时期,每年达2000万箱(28万吨)。随着台湾生产成本的增加、香蕉镰刀菌枯萎病(俗称巴拿马病毒)泛滥,出口量日益减少,现在每年仅出口日本不到200万箱(2万多吨)。台湾香蕉的逐步退出,为海南高品质的香蕉进入日本腾出了较大的市场空间。同时,海南香蕉还打入了俄罗斯、韩国等周边国家和香港、澳门市场。
二是国内市场扩容的机遇。我国是香蕉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2000-2005年,国内香蕉产量从530万吨增加到575万吨,增长8%。香蕉进口占我国水果进口量的80%左右,居世界第九位。五年前,南美香蕉与国产蕉在中国市场大比拼,结果洋蕉大败。海南省农业厅农经处处长蔡章焕认为,洋蕉已不太敢进入中国,南美蕉每年向中国的出口量已从70万吨下降到不足10万吨,更多的是运往日本和韩国,而空出来的这部分高档蕉市场,大半是由海南蕉填补。
三是海南香蕉产业开始成熟。海南的香蕉种苗技术服务、种植栽培、采收包装、保鲜运输、市场拓展、政策导向及社会化服务等各个方面日益完善,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为进一步做大做强香蕉产业创造了很好的基础。
四是地方政府、企业、农民种蕉积极性高涨。海南香蕉的投入产出比可达到1:2,最高可达1:4。海南省农业厅巡视员张新扬认为,香蕉是效益较高的产业。去年,海南省委书记汪啸风指出,要放胆调整种植业结构,要在坚持比较效益最大化和生态平衡原则的前提下,让海南最好的田种上最赚钱的经济作物。“香蕉下水田”成为全省人民共识,海南省农业厅制定了“香蕉下水田”五年发展规划。按照规划,到2010年,下水田总量从目前约10万亩增加到50万亩。
然而必须认识到的是,与发展机遇并存,海南香蕉产业发展也面临三大风险:
一是市场风险。“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农产品零关税开始实施,国内市场的开放会加剧国内市场竞争。海南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陈文河分析,海南香蕉已向常年蕉演变,过去非常集中的上市期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海南香蕉常年面临竞争压力。
二是自然风险。种植规模越大,遭受台风损失的可能性越大。种植时间越长,遭受毁灭性台风打击的可能性就越大。2003年的“尼伯特”台风,把许多不愿投保的蕉农打醒了,却把保险公司打怕了,从此不愿再承保。2005年的“达维”强台风中,海南广大蕉农损失惨重。
三是外来病虫害的侵害风险。缺乏强制性的覆盖全岛的防治体系。如果巴拿马病毒泛滥,没有有效的防治,可能会毁灭整个海南岛的蕉业。
--海南香蕉产业发展亟待冲破瓶颈 整合资源推进产业化
海南香蕉产业发展面临三大瓶颈:一是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低的瓶颈制约。相对国外的香蕉企业,海南香蕉企业规模太小。美国三大公司金吉达、杜乐、蒂盟控制了80%的世界香蕉市场份额,每家拥有或控制种植基地均在300万亩以上。海南香蕉产业总量不算太小,有近3.3万公顷,但单个企业拥有香蕉产业不具规模。省内企业各自为战,形成不了整体优势和国际竞争力。
二是销售网络渠道的瓶颈制约。海南蕉业基本上没有一个自己的销售网络渠道,田间地头交易比例占到香蕉销售量的70%以上,缺少横跨产销两地能够有直销渠道的专业公司。
三是融资的瓶颈制约。海南蕉业与我国其他农业产业一样存在融资渠道不畅问题。产业仅能依靠自有资金的滚动发展及拆借社会游资。
抓住机遇,防范风险,突破瓶颈,关键在于对全省香蕉产业资源进行整合,放大发展空间,加快产业化进程。基本思路应该是:以打造海南香蕉大省、强省为目标,以培育大型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市场机制为主导,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民”为产业模式,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生产分期与市场销售、统一产业配套等要求,提高海南香蕉产业化水平。
乐东黎族自治县的万钟实业有限公司经过多年滚打,已成长为海南最大的香蕉专业公司,在乐东拥有香蕉基地面积3万余亩,公司采取的“六统一”做法,值得各大香蕉龙头企业借鉴:
一是统一组织主体。通过增资、扩股、参股、联合、兼并等途径,组建新的实业集团;改造内部机构设置,组建生产管理中心、物资供应中心、财务结算中心、香蕉研究所;采取公司独资、控股、参股、合作等形式,把其他公司蕉园和农户蕉园整合起来,建立一批以乐东为基础、覆盖海南岛西南部的标准化香蕉产业园区。
二是统一技术标准。在万钟实业现有技术及质量标准基础下,编制出种苗、栽培技术、采收、包装、保鲜及商品质量六大标准,通过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与有关单位的认证,严格应用到每一个加盟公司、基地和农户的生产经营上。
三是统一安排生产与市场分期。根据海南岛气候条件以及满足生产与销售的需求,万钟实业对香蕉产业园区进行统一生产与市场分期。在海南岛南部布置香蕉基地用于满足1-6月生产与销售需求。在海南岛西南部布置香蕉基地用于满足7-9月份生产与销售需求。在海南岛中西部布置香蕉基地用于满足10-12月份生产与销售需求。
四是统一品牌与市场销售。由万钟实业公司在乐东县九所新区建设跨区域的香蕉交易中心,组建专业销售公司,建立产地销售平台。在上海、北京、武汉建立三所日加工能力1万箱的香蕉加工配送中心,建立销地市场平台。组织高档蕉,直销日本、韩国等中、小型超市,逐步进入这些国家的主流市场。销售市场打出统一品牌,巩固国内市场地位,逐步培育成国际品牌。
五是统一产业配套。围绕香蕉种苗、种植、包装、运输和市场等产业化链条,万钟实业公司采取统一组织、统一采购、统一供应等方式,逐步发展香蕉相关产业。统一供应种苗,扩大香蕉组培及育苗厂;统一组织生产,发展“蕉园+猪场”、香蕉茎秆纤维回收加工项目及塑料制品回收项目;统一采购,提供农资、化肥、农药、套袋、纸箱、刀具等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
六是统一防范风险。主要是防范市场风险及种植灾害风险。统一调整生产上市期,抓住海南香蕉在国内市场上市的优先期,规避台风的打击。组织开拓国内高档市场、出口日本等市场,来防范销售风险。组织开展香蕉风灾保险,统一防治病虫害,防范种植灾害风险。
除了企业自身努力发展外,政府也应在整合香蕉产业、推进产业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关人士建议,首先海南省政府应对“整合香蕉产业资源、推进香蕉产业化”项目进行工程立项,列入省“十一五”规划。组建专门的班子,专门的人员,进行全面深入调查研究,制定海南省香蕉资源整合、产业化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具体的思路、重点、布局、措施和政策,并组织力量大力推进。
其次,海南省政府按照择优扶强的原则,支持香蕉龙头企业建设,培育2-3个香蕉资源整合、产业化建设主体。目前乐东县基础很好,县政府积极性很高,万钟实业公司工作主动,拿出了整合项目计划书,国家开发银行和保险部门正在积极参与合作,省政府应该因势利导,制定支持政策,推动试点深入开展,带动整个海南岛的香蕉资源整合和其他香蕉主产区的产业化建设。
第三,海南省政府应加快支持开展香蕉风灾保险业务。由省、市(县)政府主导,财政、保险公司、税收返还等多方筹资,建立香蕉风险补偿基金,用于“以丰补歉”,稳定农业保险的正常开展和政府对农业保险的各种财政补贴。省政府督促各市(县)政府,支持配合保险公司开展香蕉风灾保险业务。
第四,推广多形式的融资渠道。如临高县南宝镇在2005年自发形成“协会+基地+农民合作社”的新型组织形式,带动了农户发展香蕉产业。
第五,海南省人大、省政府应制定并公布实施全省香蕉产业标准化体系和病虫害防治体系的有关法规、行政规章。建立涵盖产地地理环境标准、生产技术规程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加工包装标准等方面的标准化体系,使各个生产基地和企业都有章可循,基本消灭无标生产。建立覆盖全岛的香蕉病虫害防治机构网络,明确防治的强制性措施和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记者李生东)(来源:新华网海南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