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山大地震30年之际,青年书法家张信东为何只身一人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要社会任何捐助,挥毫书写上千幅书法分文不取?请看——
6月20日,在北京军区某防空旅招待所,我见到了唐山青年书法家张信东。 中等个头,一口唐山腔,今年整40。
言谈的热情充盈着奔放,他说:“我独自一人,骑着一辆载满唐山人深情的三轮车,从唐山地震纪念碑下向北京进发,途经经北京、保定到上海,沿途寻找当年求助过唐山灾民的解放军、医疗队和那些曾经救援过唐山人的恩人,用自己那支苦练了30年书法的毛笔去实现以艺报恩的梦想。”
这是一次壮举。是大地震劫后余生的唐山人的壮举,是艺侠辈出的书法界的壮举,是知恩图报感悟人类爱心的壮举。
“母亲给了我第一次生命,解放军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是医疗队救活了我,没有解放军和医疗队就没有我张信东的今天,救命之恩终生难忘。”
2006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30年的忌日。也是唐山人感恩的日子。3月1日上午,张信东这个热血汉子踏上了寻找恩人的征程。
张信东是唐山铁路职工,自幼苦练书法,中国各大城市的书画市场和画廊都摆着他的作品。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年仅10岁的张信东被砸在废墟下,是当年无数不留姓名的解放军用一双双温暖的大手救了他。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母亲给了我第一次生命,解放军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是医疗队救活了我,没有解放军和医疗队就没有我张信东的今天,救命之恩终生难忘。地震30年之际我要找到当年的救命恩人当面向他们表达我的谢意”。这也是张信东此次感恩之旅的原由。
“谁家没有在地震中失去的亲人,哪一个活下来的唐山人没有感受过当年解放军和全国各地人民舍命救援的深恩……”
听着张信东的述说,大地震中再生的唐山人激动了。唐山是个侠肝义胆的工业城,是片知恩图报、有恩必报的产业工人集中的热土。当年解放军救助唐山人的深恩,医疗人再造伤员生命的大德,他们把第一锅饭、第一碗水送给灾民的形象一直刻骨的铭记在唐山人的心里,一刻都不敢忘记。30年来,他们苦于没有机会,没有途径向恩人表达自己心中藏蓄的这份情素,每逢外地有了灾害,唐山人的捐献都异常踊跃,每年的义务献血唐山人都毫不吝惜,献血量一直名列全国榜首。30年过去了,地震劫难后的唐山人心中每时每刻仍在回响着对亲人解放军和医疗队恩人的呼唤。
张信东出发了,没有谁组织,也没有谁张罗,他要作为报恩使者自费去寻找他们共同的恩人。与张信东合影的人异常激动,个人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有人打电话给他,有人将珍藏多年的笔记本当场送给他,有人在条幅上写下“没有军队舍身救,哪有再生唐山人”、“千里报恩,独行不孤”——
整个唐山似乎对他寄予了浓浓的厚望。
突然,一个市民横在车前,掏出随身携带的烈酒,满满斟上一碗,高高举过头顶:“此行路途遥,寸心难言表,报恩归来日,与君洗战袍!”几句悲壮的小诗道出了唐山人的心声。张信东痛饮壮行酒时,人群静下来,大家默默的注视着他,然后自觉闪出一条路,目送着满眼泪水的感恩使者远行。
他眼含热泪的站直身子,慢慢猫下腰,面对着亲人解放军深深的、深深的鞠了一躬。这一躬鞠动了在场每一个官兵的心炫,鞠出了30年来唐山人对子第兵的不尽情怀
张信东出发的第一站是驻唐某部队。令他没想到的是他在这里见到了他39年以来从未见到过的场面。欢迎的大红横幅随风飘荡,军容严整的官兵列着长队,部队政委、司令员临门迎候。那紧紧握起的两双手,倾刻间把军民的心融化在一起,张信东当场铺纸醮墨写下“军民雨水情”大字条幅。当他只身站在部队用红地毯铺就的检阅台上,面对太阳下肃立的官兵时,感恩的话语,30年的牵挂,对大地震中救助过自己恩人的思念一下子涌上心头,千言万语已无法表达。他眼含热泪的站直身子,慢慢猫下腰,面对着亲人解放军深深的、深深的鞠了一躬。这一躬鞠动了在场每一个官兵的心炫,鞠出了30年来唐山人对子第兵的无尽情怀,使台上台下军民的心紧紧贴在一起。
当天下午,张信东马不停蹄的来到驻唐空军某部所在地,同样的感人场面,同样的军民相融,他挥毫谢恩,真情回报。“地面苦练,空中精飞”的大字条幅顿时赢来官兵们热烈的掌声。除大字条幅外,他当场满足官兵们的随意要求,有求必应的开始为战士们书写各种形式的书法作品。不到10天,他用心意和情感写下了200多副书法作品无偿的献给了部队官兵。
三轮车的轮子在燕京东郊的大地上继续飞转着,似乎被张信东报恩的举动从昏醒中惊醒。具有钢铁般意志的士兵们对一个仅提着一管竹笔,独身骑着一辆三轮车的普通市民如此青睐,如此热情。到了一处军营刚住下,就有另一支部队的使者问讯赶来迎接,为了留他在本部队多住几天,多写些字,晚些被前面的部队抢走,部队首长甚至将他以种种借口藏到部队医院。车坏了,部队为他修,胎爆了战士为他补,还将他本不陈旧的三轮车重新油漆一遍。为什么?为的是张信东载着的唐山人民的这分情。
如果说30年前在大地震降临的巨大牺牲面前唐山人表现了悲壮与豪迈的话,那么30年后的今天,唐山人就表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执着。生活已经富裕了,他们还在苦苦寻找着恩人,还在为军民之间的这份真情而激动。谁能说这不是唐山人对人性复归和对美好精神的追求与向往呢?唐山的抗震精神,是军民共同用人性中最具感召力的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铸就而成的,而在社会价值日渐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在许多精神价值已被缩减为实用价值的今天,又有谁能说,张信东代表唐山人在寻找着的这份地震中的真、善、美的人性力量不会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形成一种巨大的精神感召力,使人在重温大地震中高扬的人性美历史画面时得到心灵的净化和品格的升华呢。
他笔直的注目着那面五星红旗,想到30年前那场大地震,想到自己被从废墟中救出,想到医疗队救治他的恩情,想到全国人民对唐山的无私援助,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
在经过27天劳顿后,张信东来到了天安门国旗护卫队,他已是第二次来到这个神圣的地方。去年的八一前夕,他曾书写了一幅二米六长,一点七五米宽的巨大“军魂”横幅亲自送给护卫国旗的战士,当时因时间紧,没能当场满足战士们喜爱书法作品的愿望,他答应过还要来,要为日夜护卫着祖国尊严和象征的哨兵们写下他们喜爱的字幅。到达后,当场手书的“钢铁长城”和“牢记八荣八耻,争做优秀军人”的条幅是献给护卫班集体的,随后就有求必应的开始为官兵们书写各自提出的警句和条幅。国旗班里军民情浓,护卫国旗的官兵不让唐山的感恩使者走了,他们舍不得他走。看着那么多战士还没来得及索字,张信东也不忍离开亲人。他应邀住在了国旗护卫班——就在那个平常人很难接近的天安门里东院,故宫午门前的神圣军营中,晚上部队领导请他近距离观看战士们每日的操练,又特邀他在第二天近距离的观看升旗仪式。
这是唐山人的殊荣,是感恩使者的殊荣。当凌晨四点,战士们整装待发时,唐山使者张信东就站在战士们身边,看者他们一张张幼嫩却威严的面孔。当仪仗队踏着钢铁般铿锵的步点护卫着神圣的国旗从天安门中庄严走出时,张信东被特邀肃立在天安门前的金水桥上看着战士们出征的身影。当国歌奏响,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刻,张信东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情感,他笔直的注目着那面五星红旗,想到30年前那场大地震,想到自己被从废墟中救出,想到医疗队救治他的恩情,想到全国人民对唐山的无私援助,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唐山人能战胜那场被称为“20世纪全球十大灾害之一”的大地震,靠的就是祖国的温暖,靠的就是党中央的坚强领导,靠的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靠的就是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靠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此时此刻,还有谁能比劫后重生的唐山人对眼前这面高高升起的国旗有这么切身的感激和敬仰呢。
30年后在北京重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救人者和被救者手拉着手共叙起那段情义,大家都沉浸在品位社会温暖、感悟人间真情的回忆之中
在首都北京,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出现了一辆特殊的三轮车,车的四周用画面围起,在“不能忘记”的标题下,上面写满了30年前曾经救助过唐山大地震的部队、医疗队、各种援助单位的名字。张信东骑着这辆自制的感恩宣传车,到过中华世纪坛,到过北京海淀区、中央电视台、五棵松等社区,边给闻讯而来的人们写字,边沿途宣传新唐山30年来的巨大变化,细心的寻找着曾经救援过的唐山的恩人。他很快引起敏感媒体的注意和追踪。在北京《华夏时报》上,登载出一则“寻找唐山恩人”的启示,立即引起了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新闻的北京市民的关注。“你参与过当年唐山大地震的救援吗?你有这些救援者的线索吗?本报代张信东寻找当年的唐山恩人,希望知悉救援者情况的读者拨打本报热线。
信息社会要靠信息,张信东从寻找恩人热中品尝了这个道理。不知是地铁中的乘客还是写字楼里的白领首先发现了这则特殊的信息。人们一传十,十传百,热线电话被打爆了。京城因唐山30年前的往事引起了不大不小的波澜。多名曾参加过救援的人员和灾民纷纷拨打着华夏时报的热线。救援唐山时才25岁,曾在北京军区某部任外科军医的林月朝女士找到了,地震中的10龄童与现在国务院侨办工作的55岁的林阿姨的手握在一起。“30年了,没想到你还从那么远的地方来找恩人,你虽是个人行为,但我能体会到唐山人民的深深情意”,张信东更是激动:“我现在都不知到是哪位医生救了我,当时受伤的人都被送到医疗队救治,医生们什么也不问,来一个救一个”林军医说:“那时我们只有一个念头,能救一个是一个,有时连着两三天吃不上饭”军医的话让张信东眼眶里充满泪水,他当场写下“厚德载福”几个大字表达自己的心情。
曾经参与报道地震灾情的中央广播电台的女记者刘振敏找到了,这位曾多次随行周总理的资深女记者是当年同批灾情报道队伍中惟一的女记者,他与张信东共话当年大地震时讲出了她灾后15天,参与救助井下五名矿工时的感慨。随后,地震时中央电视台新闻部摄影记者,今年已经78岁的李锡明老人找到了;当年曾扛着器材走遍废墟拍摄、记录下唐山清理、运送震亡者尸体的央视新闻采访部记者张敬邦也找到了。现年76岁曾用撤药飞机在灾区撤药防疫的段彦召找到了———
30年后在北京重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救人者和被救者手拉着手共叙起那段情义,大家都沉浸仅在品位社会温暖、感悟人间真情的回忆之中。
正在中央电视台社区为居民写字的张信东见到了赵忠祥、王宁等在家休息的播音员,这些著名的新闻人物对唐山大地震后余生的感恩使者表现了真诚的关切和亲近,托张信东给唐山人民带去真诚的祝福,除了深深鞠躬外张信东只有用他饱含感激的笔墨来感谢大家的真情。
经历过地震的唐山人也许还清楚的记得,当年盘旋在灾区上空的直升机肚子下那拍摄灾情的照相机的闪光,在五棵松社区,张信东见到了78岁的牟森老人,牟老当年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部主任,是陪同中央领导人乘直升飞机到唐山灾区慰问的随员之一,就是他在直升机上用16毫米摄像机俯拍了唐山震后的惨景,将真实情况反映给领导,留下了十分宝贵的历史资料。他还陪同中央领导到过开滦煤矿慰问受灾工人,张信东为他写下“福碌寿喜”四个大字。
现北京军区快要退休的老军人穆桂深讲述自己参加唐山救援100天的经历。当年穆老是北京军区某防化团战士。“由于那时部队把带去的东西都给了老百姓,战士们日夜奋战几天吃不上饭,同去的班长在第四天又饥又饿累死在汽车驾驶室里了”,“那天去抢救被压的群众,四辆车9名战士几天没有吃过东西,经过玉田县正好看到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在卖油条,大伙凑了五块钱,但大爷坚决不肯收,只是说:“你们冒着生命危险来救我们,吃,孩子们吃!”几十根油条救了我们九条命啊。唐山百姓对我们真好——”穆老的回忆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热泪盈眶。
在海淀区汇景阁公寓,现任电视记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63岁的刘效礼少将,也是当年最早赶到灾区的新闻记者,这位临危授命,喝过灾区游泳池的水,走遍灾区大小街道的新闻人,用16毫米胶片拍了7000多米唐山大地震的记录片送到中央领导人手里。当张信东代表唐山人向他鞠躬时,他急忙阻拦:“那是我应该做的”。
张信东的感恩行动,惊动了京城,在铁道部社区,他见到震后为抢修铁轨因缺水俩月没刷牙没洗过脸的王景贵师傅,见到了曾抢修铁路通车的55岁康金亭老人,“刚去的几天,没菜没粮食,飞机空投的食物不许碰,老百性的一针一线不能拿,连地上的一棵菜都不许拣,吃的用的全靠北京唐山运,每天吃煮土豆,圆白菜,铁路修好了物资才运上来”康老对当年情景记忆忧新。见到了当年才21岁,震后十天自愿报名到唐山给百姓盖简易房的第三铁道工程局四处机械厂木匠师傅张汝江,见到了当年22岁在铁道工程局第四工程处当司机,开着解放大卡车头一辆进唐山为灾民运物资的卜文久,第三工程局四处汽车司机刘振生,见到了当是开着大型载重汽车不断从北京将推土机、挖掘机运到唐山的张忠老人——
在感恩之旅中,张信东似乎没有找到当初救助他的具体恩人,因为参加当年唐山救助的人太多了,他们谁也没留下名字。可他心理清楚,救助过自己的恩人明明就在面前,这些已知名和那些还不知名的人都是他的恩人。“我们唐山人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援,不管是当初参与救助的子弟兵、医务人员,还是给我们捐过一件衣服、一双鞋子,做过一个馒头,一张烙饼的人都是唐山的恩人”感恩使者站起来,再一次向恩人们深深鞠了一躬。结束北京的感恩之旅后,他打算经保定到上海,然后北上到沈阳,在唐山7月28忌日前完成他的爱心接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