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特派记者徐惠芬云南抚仙湖摄影报道
昨天,抚仙湖“水下古城”探秘活动的主角是水下机器人。这台名为VideoRay-Explorer的水下机器人曾于18、19日跟随潜水探秘队员进入“水下古城”,昨日更是将探秘的重任全部揽于一身,独自下潜至20—30米处,探寻更深处的“水下古城”。 在前四日的活动中,潜水探秘队员多在20米不到的地方进行探查,先后发现了一块凿有三道印痕(形如“I”“y”)的巨石;多块凿有印痕、圆孔、符号及人面、“太阳光芒”等图像的石板。
根据水下机器人拍摄的录像显示,从18米处开始,机器人就碰上了一块大石板。这块大石板较为平整,顺着石板前方再往更深处潜,则出现了另一块更为规则的石条。不远处,一块白色亮片在青黑色的水底格外显眼。随着机器人摄像头的推进,可以看出这块白色亮片的两边呈弧线状,其余部分不规则。云南大学文物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昆声教授分析说,从图片可以看出这块白色亮片出自人工,“但是,它是金属的还是陶的、瓷的无法辨别,另外它是什么时候出现在‘古城’的也无法辨别。”据李昆声教授介绍,抚仙湖底曾打捞出清代的瓷器,“但这些瓷器与‘水下古城’是没有关系的。所以这个白色亮片到底属不属于‘古城’遗迹的一部分,还有待进一步确实。”根据图像显示,在近30米处,又有类此的白色亮片出现。
水下机器人虽然劳苦功高,下潜到近30米的地方探测“水下古城”,但是比起探秘队员,仍有明显不足之处。记者观察到,前几日的发现很大一部分是由潜水队员手工作业,方使石板露出“真面目”。比如第一日一块凿有3道印痕的巨石,正是由“水下古城”发现者耿卫拂去石板上的青苔与泥沙后,才让形如“I”“y”的3道印痕“现身”。如果潜水队员碰到白色亮片,通过手的触摸即可初步判断其质地。提供这一水下机器人的公司负责人叶俊英承认,水下机器人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办法进行干预,“只能进行观察与拍摄。”
“这台水下机器人的优点在于,可下潜到潜水员无法到达的深度与窄度,像这台机器人就可以下潜至76米,这一深度对于潜水员来说是高难度高危险了。同时,它还可以定深后停留拍摄,水下航行速度也比较快,最高可达1.32米/秒。除此之外,这个机器人装有180度‘摇头’彩色摄像头,拍摄范围相对比较大,效果比较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