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华出租车的泡沫之旅
对于奔驰等豪华的士,宁波、杭州“养不活”,上海“不好过”。豪华出租车是政府吹出的美丽泡沫吗?
本报记者 庞皎明
2006年6月14日下午,浙江省杭州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召集拥有奔驰出租车(“奔的”)的杭州外事旅游出租车公司(下称“外事”)、杭州大众出租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众”)和杭州四方出租车公司(下称“四方”)的有关负责人,举行了一次碰头会。 会议主要是传达了该市交通局的精神——允许经营者依据自愿原则,将奔驰出租车调整为帕萨特、红旗及索纳塔等杭州市出租车主流车型。
“杭州的豪华出租车要退市了!”“大众”的“奔的”司机王师傅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6月15日,这条消息不但成为杭州市民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成为了全国各地媒体上的新闻。此时,距离杭州市首批“奔的”上路16个月。
无独有偶。6月16日,浙江省宁波市公路运输管理处召开新闻通气会,公布的内容是——依据自愿原则,2004年6月投放的50辆奥迪出租车获准更换,管理部门对替换车的车价、车型均未要求。
至此,除了上海市的“奔的”还在运营之外,浙江两种豪华出租车在运营不到两年后,被允许退出出租车舞台。
豪华的士
豪华的士之风始于上海市。
2004年1月22日,上海大众交通集团进口的50辆“奔驰E200”出租车正式投入运营——这是当时国内出租车行业首款具有国际水准的高档豪华轿车,每部价格在60万元左右,其收费标准与普通出租车一致。
作为用奔驰当出租车的决策人,上海大众交通集团总经理杨国平认为,上海是中国的上海,也是世界的上海,“出租车作为国际大都市的流动风景,必须与城市的形象相称”。
在上海“奔的”上路以后,当年6月,宁波市也开始步上海后尘——政府有关部门向市场投放了50辆“奥迪A6”出租车,车价35.8万元,加上15年20万元的经营权有偿使用金及其他费用,出租车身价接近60万元。
宁波的豪华出租车可以享受特殊的待遇。除了起步价为8元,每公里收费1.8元外,出租车的顶灯和计价器也可以随意拆卸。
2004年9月,为了“提升杭州城市形象,满足高端市场的需求”,杭州市交通局对市区客运出租汽车经营权实施公开竞标,竞标的一大“亮点”即100辆豪华出租车的经营权。
通过竞标,杭州的三家出租车公司瓜分了100辆奔驰出租车的经营权。“奔的”除了豪华以外,其收费也有别于普通的出租车,普通出租车的起步价为10元/4公里,而“奔的”则高出2元,4公里后8公里内每公里计2.5元,8公里后每公里计3元。
惨淡经营
豪华“奔的”亮相开始就备受瞩目。事实上,豪华出租车的运营并没有达到投放前所宣称的那种效果——赚钱。
率先陷入经营泥沼的是上海。上海大众出租汽车公司总经理石景明曾以帕萨特、桑塔纳和奔驰作比较,道出了他的担忧。他说,帕萨特出租车的购置成本只比桑塔纳2000高出5万多元左右,但是其维修成本却要高出桑塔纳两倍多,其经济效益远远低于桑塔纳出租车;而奔驰出租车配件及维修的成本更为高昂,其“盈利前景十分渺茫”。
石景明介绍说,“奔的”的运营指标为平均每天上缴公司400元左右的“份钱”。除去油钱等其他费用,“奔的”司机每月基本能有2900元左右的收入,略高于普通出租车的收入水平。然而,有限的收入增加比起可能出现的高额风险(比如维修费),还是让“奔的”司机笑不出来。
杨国平也坦陈,50辆豪华“奔的”一年给公司造成“亏损120万元”。
上海市“奔的”经营不理想的状况,似乎并没有给杭州的决策者们多少启示。“一定要让豪华出租车赚钱!”杭州市交通局某领导曾如是说。
然而,事实怎样呢?
以拥有25辆“奔的”经营权的杭州大众出租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每辆“奔的”由两人承包,每人每月缴纳6600元,一辆车的承包费用为每月13200元,而帕萨特等车型的出租车,每月只交7000多元的承包费。
对于“奔的”承包费过高问题,大众出租车公司解释说,这是由“奔的”成本决定的。一辆“奔的”月折旧费为5233元、车险1016元、财务费是1140元、修理费3000多元,共计12805元。“去掉成本和扣除33%的所得税,公司每辆车每月只能赚265元”。
“每天早上醒来就开始为四五百的成本发愁。”一位开“奔的”的杭州司机说,才3个月的时间,他就亏了3000多元。
据新华网报道,杭州每周工作时间达66个小时的出租车司机,月工资水平已经从3600元下降到约1900元左右。
在这种背景之下,除了“大众”的25辆“奔的”全部承包出去之外,“外事”竞拍的50辆只承包了13辆,而“四方”公司只有5辆“奔的”在运营。据了解,当时上路的“大众”公司的“奔的”,每月总共拖欠公司1万元左右。
与杭州市场相比,宁波的豪华出租车市场更加惨淡,由于运营价格过高,“奥迪A6”出租车投入市场以后,真正被承包的不足五分之一。
豪华出租车惨淡经营的状况,有一个背景不能忽视——2005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已经步入“高油价时代”。在这种状况下,出租车行业被许多业内人士称为“高投入、高风险、低利润”的行业。
杭州的王师傅是“奔的”司机,他说,由于油价的飙升,自己已经吃不消了。“开车5个月以后,生意没有什么起色,每个月保本就不错了”。王师傅介绍说,除了每月付给公司的10600元承包金外,保险费和油费也将近花了6000多块钱,而月收入只有12000左右,每月亏损超过5000元。
其实,“高油价时代”的来临,也让上海的出租车司机——尤其是“奔的”司机叫苦不迭。为了维持运营成本,“原来大约每天18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不得不再延长两三个小时。”寿师傅是上海大众“奔的”司机,在电话里他如此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感叹。
叫苦的还有出租车企业。“我们也是在赔本赚吆喝。”杭州一“奔的”运营公司的负责人说,由于“奔的”推出时前景确实诱人,公司贷款购车后却发现已经是“骑虎难下”。
“我们每辆车的年纯利润大约是740元。”杭州第一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宝华的答案显得十分悲凉。而杭州第一汽车运输有限公司的出租车业务,还主要是以帕萨特等为主的车型,并不涉及豪华的“奔的”。
据宁波光大公司总经理邓玉华介绍,该公司2004年投放的10辆奥迪出租车,一直处于亏损经营状态,“承包者挣的钱还不如捷达车多”。
矛盾激化
在豪华出租车运营不景气的背景下,出租车企业和司机用各种方式表达了各自的诉求:
出租车企业的直接诉求对象是有关政府管理部门,诉求内容为“提价”。
最先获得提价的是宁波,在2004年11月30日,奥迪出租车的起步价已经调整为10元/3公里。
为了解决“奔的”师傅的困难,在“奔的”运营两个月后的2005年3月,上海大众交通集团总经理杨国平曾向有关主管部门申请,希望提高“奔的”的运价:3公里10元的起步价不变,3公里以后每公里加收1元,10公里以后每公里再加价1元。然而,这一申请被上海市物价局否决。
为了缓解高油价背景下的出租车运营压力,2005年11月8日下午,杭州市物价局召开了出租车调价听证会。根据杭州市交通局提交的申请方案,奔驰出租车起步价由12元/4公里调整到10元/2.5公里,每公里2.5元的租价不变。
在提价方案未获批准之时,“奔的”出租车司机的诉求对象主要是出租车公司,诉求的内容只有一个:降低相关承包费用。
2005年9月,在“奔的”运营了半年多时间以后,杭州“外事”的“奔的”月承包费从原来的10600元降为9100元,下调了1500元;“四方”的月承包金调整为9000元左右,同时将承包合同从原先的7.5年减少为3年,“奔的”司机除了每个月可少交1600元的“份钱”外,还免除了承包后期高额的维护风险。
即便如此,矛盾还是激化了:8名河南籍司机于2006年1月9日凌晨,将“大众”公司的6辆“奔的”驶出杭州市,一路狂奔到他们的老家河南周口市西华县。
“奔的”师傅的诉求只有一个:解除承包合同。“每个月都是亏损,想把车退了。”参与“出逃”的一位师傅说,他们想把押金要回来,但公司不同意,所以他们才做出了这样的举动。
后来,“大众”与6名“奔的”司机达成协议,同意退还每辆车8万元或6万元的押金,而每辆车也需支付大众出租公司5000元的违约金,这一事件才得以顺利解决。
低调退市
“奔的”出租车的“出逃事件”,把豪华出租车的运营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
2006年2月21日,杭州市物价局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处处长王忠国宣布,经杭州市政府同意,该市于22日起上调出租车运价。其中,“奔的”的起步价由原来的4公里12元调整为2.5公里10元,超起步里程后8公里内每公里租费3元,超过8公里以上部分每公里租费5元。
然而,豪华“奔的”所引发的风波并没有因提价而终结。“即使提价,对运营企业还有巨大的负担。”杭州一运营“奔的”的公司负责人说。
今年5月底,由于“奥的”长期属于亏本运营状态,宁波市交通局听取了出租车的意见以后,作出了调整豪华出租车的置换方案——50辆宁波奥迪出租车可自行选择是否更换车型,自谋出路。而在此时,杭州的三家“奔的”运营企业也陆续向行业主管部门递交报告,要求将“奔的”改做它用。
2006年6月9日,杭州市交通局在“杭交复〔2006〕24号”文件中称:依据自愿原则,允许经营者将奔驰出租车调整为目前市区主流车型水平的车辆。这标志着从2月末开始流传的“奔的”退市消息,终于得到证实。
“这不能说是‘退市’,而是根据市场及企业的经营情况,对‘奔的’的用途进行调整。”杭州市交管部门有关负责人在向媒体说明情况时如此表示。
前赴后继?
6月10日上午,也就是在杭州市交通局发文对“奔的”做出调整第二天,由海南三亚交通局主办的“三亚市出租车选型暨汽车展销会”在三亚河西路原佳源商厦旁举行。
据三亚市交通局局长李明德介绍,交通部门有可能在年底投放一些“奔驰”、“宝马”等豪华出租车。在浙江豪华出租车退市而引起大讨论的背景下,三亚此举激起了三亚民意的反弹。
其实,在浙江省多个城市引进豪华出租车之后,三亚并不是有意引进豪华的士的第一个城市。早在2005年10月10日,沈阳市物价局发给沈阳市交通局的一份函件中,就透露了该市试图引进豪华出租车的意图。
目前,沈阳市和三亚市并没有实质举动。“有关细节还在研究”,“一切还停留在设想阶段”这是两市交通局有关负责人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明的态度。
然而,豪华出租车所引发的争论,并没有因此而停息。
杭州市道路运输管理局承认,当初投放奔驰出租车一方面是政府为了提升城市形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升出租车企业的形象。同样遭遇尴尬的宁波运管处出租车管理科承认,“投放奥迪出租车是政府行为”——可在退市调整之后,政府的口径则转变为——豪华出租车的去留将完全由企业决定,决定权最终“交给了市场”。
“宁波及杭州有关政府部门迅速“抽身”,溜之大吉的做法令人匪夷所思。”一位长期关注豪华出租车问题的观察人士对中国经济时报表示,豪华出租车在被市民斥为“面子工程”,在政府眼中却是“为了提升城市形象”的争议声中推行。在推行不到两年之后,豪华的士在市民称为“决策失误”、政府认为应该“交给市场做主”的激辩声中退出舞台。究竟谁该对此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