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三大”会址建设工程重大发现 中央局秘书实为罗章龙
记者先睹已复原的“三大”会场原貌,还有首次对外公开的“三大”档案28件仿真件
专题撰文 时报记者 王丽凤 成小珍 通讯员 文宗
专题摄影 时报记者 郭柯堂
中共“三大”旧址保护和纪念馆建设工程将于本月底在广州全面竣工,铁定七一开放,复建后的“三大”建筑群落,将被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新的羊城旅游景点区。 记者先行做了一番“探营”。整个工程细化为四部分:遗址保护、新建纪念馆、整修旧民居5号楼、新建广场。
纪念馆是整个工程的“重头戏”,为一栋红色外墙建筑。分地下一层和地上两层,全部用于陈列展览。地上两层是重点做与中共“三大”有关的文物展示、文字介绍等,包括文物实物、图片等,届时还会复原中共“三大”会议会场的实景,给观众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
纪念馆:陈列方案六易其稿
据了解,纪念馆陈列方案从2005年12月28日开始,先后组织了9次专家评审,六易其稿。广州市农讲所负责此次复原工作的历史照片、文物征集、文字整理以及旧址纪念馆展览的陈列工作。
布展:四个主题610件展品
据该馆馆长卜穗文介绍,新建展馆陈列布展内容为:中共“三大”的历史背景、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三届中央委员会的工作、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等四个主题部分。展品为610件,包括文物81件,此外还有多件人物硅胶像、油画像,以及复原场景、会址沙盘和大量历史图片。
首层:复原三大会场原貌
记者从陈列设计方案中看到,纪念馆三层展示的物品各不相同。首层一进门设置了大型浮雕,写有前言等。进入展厅后,将有中共三大代表的照片名单、代表仿真蜡像场景、三大旧址沙盘及人物油画、喷画等。该层侧重对三大会场原貌的复原,给观众以直观印象。和想象中不同的是,当时的会场场景规模并不大,记者从“三届中央分工会议情形”硅胶像效果图上看,一张长方形的桌子,周围坐了数十个代表。正中的“毛泽东”站着,在发表意见,其他代表有的在凝神细听,有的在认真做记录。
二层:摆放收集来的实物
二层主要设立了展柜,摆放收集来的文物实物。负一层则设置了投影幕、多功能演示厅等,播放历史文献电视专题片:《中共三大》(分30分钟和10分钟两个版本)。该层单独开辟了一块孙中山“非常大总统”专区,既有孙中山的画像、李大钊会见孙中山的场景画,也有相关的文字介绍、投影等。
旧会址不作复原免走样
抗日战争时期被炸毁 没有留下照片恢复原貌可能不准确 目前作回填性覆盖性保护
在本次整修中,“三大”期间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党的重要领导人活动的主要场所“春园”、“逵园”及“简园”(统称为“三园”)将做相应修缮。而会址则不会原原本本地“复制”出来,而是做回填性、覆盖性保护。
位于东山新河浦路22号~24号的春园在党史上地位赫然,从1923年,中共中央机关办公处一直设在这里。春园成了党中央机关人员的活动地方,包括国际代表马林和出席代表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都住在春园24号二楼,并在此讨论修改中国共产党党纲、党章问题,起草大会的宣言和各项决议草案。因为“春园”基本完整,所以只需按原貌进行外部装饰修缮及内部陈设修复。整修后的春园将复原中共中央办公地址、领导人住所。
位于培正路13号的“简园”,是毛泽东与党外人士商谈统一战线的地方。据史料记载,中共三大期间,毛泽东曾多次到简园找老乡谭延闿,争取他支持国共合作。而位于恤孤街9号的“逵园”,在“三大”召开期间,居住过外国人及中国学生,由于该楼外墙面仍留有极有见证意义的“1922”字样,所以成了“三大”的标志性建筑。“简园”和“逵园”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使用因素,已出现外表陈旧、局部损坏或风化的现象,所以这两园的外墙里面、门窗、前院及围墙等都需装修,同时还要拆除现有临时性建筑物,才能恢复原貌。
旧民居5号楼将加固
5号楼是原有建筑,此次主要做翻新、加固结构等处理。该楼将来将承担办公、接待等任务,有固定区域专门介绍中共一大——十六大的整个历史过程、资料。同时也开辟为临时展厅,展出与中国共产党历史有关的专题展览。
为何会将一个民居保护起来呢?有关人士解释称,该楼的历史与中共“三大”会址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留有不少原有的历史信息。
麻石砖体现历史分量
各建筑物将广场分成三块,分别是东面停车场广场、会址广场、西面广场。会址周边设计为街角广场,广场内将放置艺术家们精心创作的雕塑。会址前的道路改为步行道,统一地面颜色,并参照北京路“千年古道”的做法,采取可透视的玻璃罩展示部分代表性的房屋基础。
市文化局财务筹建处郑处长告诉记者,广场的设计在注重与周边环境衔接的同时突出岭南特色,庄严、肃穆,有革命色彩。
为体现历史的厚重感,广场地面铺设的地砖也很有讲究,特别挑选了每块面积为30厘米×60厘米,厚度达10厘米左右,特别有分量的麻石地砖来铺设(一般广场砖仅5厘米左右),以体现厚重感,这是特意到云浮去挑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