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在江苏南通,又举行了一次亿尾鱼苗放流大海的活动。这是该市近年来第三次大规模的鱼苗放流活动。
南通有206公里海岸线,管辖海域约1.3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是其陆域面积1.5倍。一些参加放流活动的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深有感触地说,放流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有利于唤起广大干部群众的“蓝色国土”意识,督促大家护好海、管好海、用好海。
一护、二管、三用,成为南通市经营“蓝色国土”的要诀。
护海
不让国土“亚健康”
为有效保护海洋资源,南通市严格执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作为海域确权发证的前提条件,严把各类用海项目的审批关,对涉海工程建设进行全过程跟踪监测,定期了解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尽量把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
南通市将预警预报机制建设作为海洋保护的工作重点。市海洋与渔业局先后投入近500万元建成的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是目前江苏省检测参数最为齐全的海洋环境专业检测机构。市里聘请的资深专家依据监测数据综合分析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及可能对养殖的影响,形成预警意见。然后,他们以每日一条手机信息、每月一期简报、每年一份公报,以及在特殊时段以快报、专报等形式发布,让广大用海单位和个人在第一时间了解全市海洋环境的变化情况。海门市海水养殖户毛丽萍说:“通过手机短信,我们掌握了准确的排污时间,尽可能不在这段时间进水,有效避免了养殖贝类的发病死亡。”目前,南通市手机短信服务网络内已有3000多用户,月短信发布数达万余条次。
在海门,有一个叫“蛎蚜山”的海域,这里有由牡蛎活体堆积而成的生物岛。多年来,南通市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保护措施,并及时向国家、省海洋局申报国家级蛎蚜山牡蛎礁海洋特别保护区。
为有效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南通市大力实施渔业资源修复工程,连续多年举行大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为加强种质保护,市海洋与渔业
局在如东沿海文蛤青贝的生长和繁育区建立文蛤种质资源临时保护区。此外,专门制作3000多个废旧电池回收专用袋发放到船头,减少并控制废旧电池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管海
确保发展可持续
南通是全国海洋管理体系最健全的地区之一,率先建立健全了市、县(市)、乡(镇)、村四级管理体系,特别是在各沿海乡镇都成立专门的海域管理办公室,在沿海村聘任320名海域管理协管员、海洋环境监督员和海监执法信息员,为海洋管理的有序开展提供重要保证。
南通市对海洋法律法规的宣传颇具特色。在启东,海洋法律知识被列入“三下乡”内容,海防公路上设置永久性海洋宣传标志牌;如东县则利用洋口港开发工程研究、论证等环节宣传海洋法律法规的。通过大力宣传,全市广大用海单位、个人依法用海和海洋环保意识明显增强。
南通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行一县一策的海域管理办法。通州市针对养殖户比较分散的状况,建立海上联合体,将分散的农户经营纳入到有组织的管理上来,大大提高滩涂养殖的组织程度。根据海门的用海特点,南通市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勘测、统一界址标志、统一收费项目和标准等措施加以规范。针对如东县海洋定置捕捞作业多的特点,采取发放临时海域证的方法,有效解决长期困扰广大渔民和干部的用海纠纷。针对启东近岸滩涂养殖日趋饱和的状况,该市采取引导养殖户向江海发展养殖模式,大大提高全市海域管理的层次和水平。
用海
科学、前瞻、创新
南通是全国惟一拥有两个国家级中心渔港的地级市,海水产品产量占江苏省的一半。
南通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使用珍贵海域。早在2002年,市里基本编制完成市、县两级海洋区划,近两年又予以全面修订,适时调整海洋功能区划,使区划更具前瞻性、全面性和科学性。
2004年,在洋口港陆海通道海域使用权证书办理过程中,南通市通过及时修订、调整市级海洋功能区划,在洋口港调整3000公顷的养殖区为港口区,确保了该项工程海域使用权证书的取得。
在海域使用上,南通市不断创新举措,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部分存有争议的养殖用海,依法组织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等,进行市场化运作。2002年4月,南通市敲响“全国卖海第一锤”,对两宗5095亩的海域滩涂使用权出让实施招标拍卖,不仅平稳解决海域使用纠纷,而且有效促进海域使用权流转,实现了海域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增值。自《海域法》颁布实施以来,南通市累计发放海域使用证367宗134万亩。“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征收海域使用金3843万元,占江苏省征收总额的6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