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21日电题:沙尘暴频发敲响草原生态警钟
记者 董峻
种种迹象显示,今年我国又是一个沙尘天气频发的高峰年份。
“北京下土啦!”两个多月前的4月17日,不少人的手机都曾经接到过这一短信。 其时,用“黄土漫天”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气象专家确认,北京遭遇了近几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浮尘天气。
再看看其他省份:5月25日,甘肃省的民勤等地遭受了罕见夏季沙尘暴袭击,这在我国北方地区并不常见;6月9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发生了进入夏季后的首次沙尘天气,过去这一地区在这个时段基本不发生沙尘天气;6月12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也出现了入夏以来少见的沙尘天气……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林业局去年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土地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国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减少1283平方公里。我国沙化土地首次出现净减少。
一方面沙尘天气有增无减,一方面我国的沙化土地出现了减少趋势。那么,沙子多是从国外刮来的吗?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的研究员蒋高明通过多年观测发现,60%多是来自国内的草原地区,20%来自农牧交错区。
令人费解的是,既然沙尘暴大多并非“进口”,难道是国家林业局的数字有误?并非如此。本月中旬,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一次沙尘暴防治工作专家座谈会。温家宝在会上曾指出,“沙尘暴的成因极其复杂,防沙治沙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标本兼治。”在这次会议上,一些专家提出要高度重视退化草原的沙化治理,而并非只把治沙眼光放在沙区。
草原上不长草,就成了沙化土地,甚至戈壁荒漠。在过去的治沙思路中,人们过多地依靠种树、飞播造林,取得了一定成效,沙化土地的减少,也大多是这一块。但在草原地区,超载过牧、过度开垦造成的影响却越来越大。甚至,沙尘源主要就是退化的草地、裸露的耕地以及干枯的湖泊等。
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这一天,在由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中国草学会举办的“草原与沙尘暴高层论坛”上,研究草原、生态、气象、地理等多方面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沙尘暴频发的源头、路径、原因等。专家们大多认为,草原退化与沙尘暴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过度的农垦和撂荒,导致沙尘源面积扩大。全国农业区划办经过调查,在1986年到1996年十年期间开垦2912万亩,49.2%开垦的土地被撂荒了。撂荒地意味着也成为了沙地。
——水资源过度利用导致土地干旱化、沙化。在内陆河流域,上游拦截水资源,中下游就断流,两侧的草地基本枯死,罗布泊、居延海和民勤绿洲都是典型例子。
——超载过牧,结果无疑就是草原的过度沙化。还有就是对于植被的过度利用,如挖发菜、麻黄、甘草,以及开矿,人为造成新的沙尘源地。
——不恰当的生态建设模式,如在不适宜的地区种树,甚至清除原先的天然植被种杨树。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草业科学学会名誉会长洪绂曾提供了一组数字:由于长期超载过牧,草原植被覆盖度降低,土壤沙化,盐渍化严重,产草量较上世纪60年代下降了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草的覆盖度下降了10%到50%,裸露面积不断扩大,草群高度降低6到20厘米。
“作为主要风沙源的内蒙古、新疆、甘肃,退化是最为严重的。内蒙古产草量下降了30%到50%,新疆下降了53%,甘肃下降了20%到30%。产草量在下降,牲畜、人口都在增加,天然草原的承载压力越来越大,说到底是养活不了那么多人。”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主任宗锦耀说。
他表示,今后要严厉打击开垦草原的行为,对非法征占用的也要严肃处理。抓紧制定基本草原保护条例,还有其他的一些配套的法规规章,包括防火条例的修订,出台了草畜平衡的办法,草原征占用的办法等。
一些专家还建议加快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落实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轮牧,基本草原保护工作的力度,加强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减轻天然草原的压力,实现草畜平衡。同时,牧区也要调整畜禽结构,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减少头数,提高收益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