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松福、武红军、秦余斌
如何通过有限的警力来打造群防群治新局面?吉林公安边防总队三合边防派出所构筑“边境110”,走出一条在群众居住分散地区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新路子。
一户带十户警力延伸
位于边境一线的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三合镇,辖区共有3个行政村、25个自然屯。 由于这里的群众居住分散、外出打工的人多,造成治安防范能力差,形成了社会治安“空心镇”。
如何以派出所为主体,发挥群众力量,探索警民联防工作新模式,成为驻守在这里的三合边防派出所官兵思考的问题。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2003年8月三合镇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组织协调机构,重组了8个治保会。边防派出所将村屯中相邻群众每十户划分为一个联防组,在相邻的10个联防组中各选出1人,组织了41个联防队,将127名治安积极分子吸收进联防队,使群众联防组织化。
为调动联防队员的工作积极性,三合边防派出所投资2万余元购置防寒服、手电等执勤用具。联防队平时分三组在警务区进行治安巡逻,重大节假日、治安案件高发期,联防队进驻重点村屯,在派出所的带领下,以警务室、执勤点为平台,加强辖区社会面控制。
为让边民群众感觉民警就在自己身边,出现警情后能迅速赶到,他们在提高接处警快速反应能力、缩短接处警时间上下功夫,将边防派出所及驻地执勤卡点警力有效整合,创造性地组建了“边境110”处警分队,深入偏远村屯加强巡逻防控。
不久后的一天,辖区群众报警:智新鹿场附近有一辆出租车被抢后往三合方向逃窜,派出所民警立即带领联防队员分两组实施追捕。当追捕小组搜查到城东村时,发现了被抢出租车。群众纷纷向民警提供线索:两名歹徒往村后跑了,很可能藏在后山。民警和联防队员在群众的带领下展开搜捕,很快将犯罪嫌疑人抓获。
在加强科技防范上下功夫
邻里联防仅能依靠人工传递报警信息,但反应不够迅速。三合边防派出所警力跟着警情走,在加强科技防范上下功夫。2003年下半年,在吉林公安边防总队和驻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十户联防报警装置”在三合镇鹤栖村等151户村民家中落户。
这个装置以有线报警为主,每十户并联在一起。一户遇警按下按钮,其他9户闻警赶来援助。2003年下半年,三合辖区边民利用这一系统制止了6起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
但这一装置只能吓跑犯罪嫌疑人,难以当场抓获,明线安装也容易被破坏。派出所随即对该装置进行设计改进,户与户用双脚线连接,将报警灯取消,当一户村民报警时,其他村民家中显示报警户姓名,闪现报警灯,振动报警铃,村民予以及时援助。
2005年5月2日,境外人员申某持刀潜入三合镇大苏村村民李某家中进行抢劫,李某发觉后,立即按动报警装置。附近村民接到报警后,及时赶到现场,将犯罪嫌疑人申某制服。
为了将报警信息及时传送到派出所,抓住抓捕犯罪嫌疑人的最佳时机,2005年8月吉林公安边防总队投入近百万元,与长春邮电设备厂合作研制开发了“BF—01型”联动报警装置,安装在三合辖区130余户村民家中。
这种报警装置由系统主机、分机、子机三部分组成,设多处报警按钮,主机设在派出所,分机设在联防组组长家,每户安装一个子机。村民一旦报警,联防组长和同组其他村民家就会显示报警户姓名,报警户基本资料、现场声音会同步传送到派出所,实现邻里互助和警民联动的有机结合,增加了边境管控的科技含量,实现了防、控、打一体化。
一个个盗抢者被当场俘获,一件件要案被神速侦破,新型报警装置有效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如今,“边境110”已基本覆盖了三合边防辖区,预防和制止盗窃、抢劫等案件70余起,可防性案件发案率大幅下降,群众安全感得到了普遍提高。
线线相连警民同心
一线相连,偏远村屯不再偏远。在“边境110”的警车里,配有担架、救生衣、急救药品、攀登绳索等工具。“边境110”不仅为辖区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还把接受群众求助作为一项基本功能。
2006年1月22日晚,龙井通往三合的公路上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三合派出所接到求助电话后,所长周福生指挥“边境110”处警分队迅速出警,同时通知医院做好急救准备。事发现场3人伤情危急,意识不清。副教导员王泽强立即指挥民警用担架将伤员抬上警务车,送到医院时仅用了20分钟,为医生抢救争取了宝贵时间。
群众哪里有困难,警力就出现在哪里,警民关系也被一条条相连的线拉得越来越近。
今年4月12日上午,鹤栖村老汉李国华在田间耕地时,拖拉机输油管突然断裂。鹤栖不通汽车,到三合镇农机用品商店购买输油管需要往返10公里多的山路,李老汉急出一头汗。无奈之下,李老汉拨通“边境110”求助,随后赶到的警车载着他买到输油管后又送回田间……
截至目前,“边境110”及时抢救、治疗危重病人20余人次,为广大边民群众提供服务220余次,为百姓挽回经济损失近百万元。三合边防派出所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和谐边境维稳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