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海口6月21日电(记者王增海、张桂林)一望无际的瓜田,绿油油的香蕉园,密密匝匝的槟榔林,干净整洁的农家小园掩映在片片绿阴里,错落有致。走进海口农村,就如同走进花园一般,这里的农民正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生态文明村建设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海口市琼山区三门坡镇昌文村的村民过去主要靠种水稻、番薯、养猪等传统的农业为生,人均收入不足千元。开展生态文明村创建以来,该村大力发展槟榔、香蕉等种植业,种植槟榔125亩、香蕉60亩,槟榔成为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昌文村也对村居环境进行整治,村里原来“人无厕、牛无栏、猪无圈、鸡无舍”,人畜粪便到处堆放、村道坎坷不平,村巷污水横流,环境脏乱差。近年来,全村共投入资金39万元,群众投工投劳1万多个,修建硬化环村道路和巷道,建排污沟,村里还建起了沼气池、花池,配备了垃圾箱,种植花草4800平方米。如今的昌文村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村、生态村。
红旗镇本立村是革命老区。2005年,制定文明生态建设规划后,区、镇两级投入资金71万元,群众投工投劳,除改建宅院、道路外,还修建了荷塘、椰园、休闲景点。调整产业结构后大面积种植香蕉、橡胶等高效经济作物,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300多元。
海口市美兰区三江镇的大湖村,是海南省文明生态村的发源地之一。大湖村原本经济条件较好,所以出现了大片的撂荒边角地。建设文明生态村后,村民们增强了节约土地的意识。为了提高生活质量,30多户村民把荒芜多年的100多亩土地承包开发,建起了家庭果园,还专门引种了马来西亚优质杨桃,每年仅此一项就为农民增收近5000元。
演丰镇农民大多以下海捕鱼为生。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以后,美兰区政府把科技服务、培训农民作为文明生态村的支撑,帮助该镇农民学会了编织工艺,服装、盆景制作等一技之长,使部分农民在家门口实现了转移就业。
据介绍,海口市目前已经创建600多个文明生态村,占全市自然村近三分之一,并打造了一批精品村、示范村,形成了生态经济片区、红色文化片区、火山文化片区、乡村旅游片区等一批特色片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