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瞅今年高考全国卷Ⅱ的作文题,我就乐了,这道题上个月我刚在报纸上看过。
材料说,目前中国读书的人越来越少:1999年全民阅读率为60%,2001年为52%。中年人说没时间,青年人说不习惯,还有的人说买不起书。 相反网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1999年是3.7%,2003年是18.3%。试卷要求考生根据材料选择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写一篇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
这作文题切中了时弊。
现在国人为什么不读书我说不清,至少我上高中那会儿老师不让学生读“闲书”。
不幸的是,因为爱看《红楼梦》,我在理科班里显得挺另类。班主任是数学老师,她把我拎到办公室,当着我的面,用3张草稿纸演算语文和数学两科的投入产出比。最后,她得出结论,“你读10本书,也比不上做10道数学题。”
中文系出身的语文老师也跟我算“分数账”。她好言劝我道,“读那些书没用,高考不考,爱读考上大学再读嘛。”说起高考作文,她又算给我听,本省数十万名考生,作文成绩多在40分~45分上下。即便作文得了满分,也只比沉稳的大多数多十几分而已,而承担的风险却要大得多。“别人写议论文,起承转合往上一套,45分就到手了;你1个小时里累死累活写一篇记叙文,运气好50多分,运气不好30多分,何苦拿前途作赌呢?”
我听了还是不大服气。不过,在高考前夕我还是受到打击。当时语文老师发了一张2000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对于第7道有关文学常识的选择题,我总是不明白为什么参考答案说C选项错了,“C.巴金,原名李芾甘,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小说《灭亡》《家》《寒夜》及散文集《随想录》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我跟同桌说,“选项里的几本书我都读过,没错啊,都是巴金写的啊。”同桌看了我一眼,没说话,随手从书包里捡了一本小薄册子丢给我,上书“文学常识精讲”六字。我顺着“鲁郭茅,巴老曹”一找,傻眼了,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同桌拍拍我的肩膀,说;“都看过有啥用,古今中外的作家姓甚名谁,仙乡何处这上面都有。”他劝我好好背熟,高考时文学常识这3分就到手了。
我这才明白,原来别人也在读书,只是读的书稍有不同罢了。
有人说,读书从来不是一个全民性的活动。而宣扬“读书无用论”的人常会引用那句“刘项原来不读书”。这句诗出自晚唐诗人章褐的《焚书坑》,大意说秦始皇焚书坑儒,并没有阻止其灭亡的命运,因为推翻秦王朝的是属于“半文盲”的项羽和刘邦。
不久前,一位上海的教师也说起了关于“刘项原来不读书”的趣事。3月,他与即将中考的的侄子聊天,随手翻阅侄子的语文课本,看到这首《焚书坑》。他问侄子:“此诗何解?”侄子回答说:“此诗不考,所以老师没教,估计说的是汉武帝刘项的事。(注:汉武帝应为刘彻)”这位老师给侄子解释了什么是“刘项”后。侄子雀跃道:“我知道啦,项羽就是项少龙的干儿子。(注:项少龙是香港电视剧《寻秦记》的主角)”
这位老师说,侄子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升学倒不担心,只是他本人对“刘项原来不读书”这句诗却有了更深层的体会。 (周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