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20日是第六个世界难民日。联合国难民署最新发布的难民报告显示,全球难民的数量下降到了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阿富汗是目前“制造”难民最多的国家;而哥伦比亚输出的难民虽然远少于阿富汗,最近却引起了联合国难民署的关注,因为那里的暴力冲突有增无减,难民数量持续上升……
在“世界难民日”走近难民
本报特约撰稿 任冰
6月9日,联合国难民署发布了《2005全球难民趋势》报告,报告显示:2005年,全球难民人数下降到了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从2004年的950万减少到840万;2002年以来,共有600多万难民返回故乡;阿富汗仍然是目前“制造”难民最多的国家,200万阿富汗难民分布在72个难民收容国;在苏丹、乍得、刚果民主共和国等地,数百万流离失所者为了生存而挣扎;拉丁美洲的部分地区也因为战乱而出现了“难民潮”。
虽然哥伦比亚输出的难民人数远少于阿富汗,最近却引起了联合国难民署的关注。6月14日,难民署发言人朗恩·雷蒙德凯在日内瓦呼吁国际社会,继续关注哥伦比亚的难民问题。
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哥伦比亚已成为南美输出难民最多的国家,25万哥伦比亚人流落到了邻国厄瓜多尔,数万哥伦比亚难民进入委内瑞拉、巴拿马和哥斯达黎加。目前,哥伦比亚的暴力冲突有增无减,难民数量持续上升。
与“难兄难弟”分享知识
每天,迪奥萨莉亚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从一个地方奔波到另一个地方,她常到厄瓜多尔一个名叫拉戈阿格里奥的小城去。她摇着头说:“3年前,我在这里第一次体验到了难民的生活。”
迪奥萨莉亚今年25岁,已经做了母亲。她说自己很幸运,成了“爱因斯坦难民创业基金”(DAFI)奖学金资助的24名哥伦比亚在厄瓜多尔的难民之一。“你不知道这对于既是难民又是母亲的人来说,有多重要。”
利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在过去的18个月中,迪奥萨莉亚一直在读大学,即将获得信息技术的文凭。一个多月以来,她比平常更忙碌,因为要准备考试。“我从没想过还能继续读书。”迪奥萨莉亚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爱因斯坦难民创业基金”是一个世界性的奖学金,资助难民接受收容国的高等教育,旨在改善难民的生存条件,增加就业机会。DAFI奖学金平均每年资助世界各地约1000名难民接受教育,在厄瓜多尔的哥伦比亚难民是这一奖学金最大的受益者。
迪奥萨莉亚来自哥伦比亚的一个“暴力事件高发区”,当地的派系武装经常与政府军交战,混乱和时常发生的武装冲突,令成千上万个像她一样的人感到无助和彷徨,不得不背井离乡,另谋生路。“在厄瓜多尔,我们开始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我们看到了希望。奖学金给了我们机会,我希望将来能实现我的理想——那已不再是幻想,越来越接近现实。”
迪奥萨莉亚一直在努力学习,当她听说联合国难民署需要义工,成为哥伦比亚难民和厄瓜多尔当地贫民的老师时,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挑战。迪奥萨莉亚开心地说:“我学的专业是信息技术,我的任务是教难民学会基本的电脑操作,这对我来说很容易。我让他们试着用电脑发邮件,并告诉这些难兄难弟,如何尽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电脑。”
“扫盲”后步入IT世界
对于迪奥萨莉亚的9名学生来说,达到这一水平绝对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要知道,这9名难民刚刚从联合国难民署的伙伴机构“希伯来移民社会援助”(HIAS)的成人扫盲班毕业,一下步入IT世界,的确不容易。
豪尔赫是一名30岁左右的男子,是迪奥萨莉亚的“难民学生”之一。他高兴地说:“我都这把年纪了,没想到还有机会学习阅读和书写。”
迪奥萨莉亚的这9名学生,每个人都完成了扫盲,已经获得了厄瓜多尔教育部认可的文凭。联合国难民署在拉戈阿格里奥这个厄瓜多尔与哥伦比亚接壤的边境城市开展培训计划,造福当地的贫苦人民和邻国的难民。
阿尔瓦罗也是哥伦比亚的难民,5年前来到厄瓜多尔,他也参加了迪奥萨莉亚的电脑培训。最近他在学习使用微软的软件,并试着用电脑详细记载自己的工作——修水管、电器。他说,参加了电脑培训后,他很容易就能找到工作,完全可以养活家中的8个孩子。“我有9个孩子,有一个孩子在哥伦比亚的战乱中失踪了。之后我们来到了厄瓜多尔,再没得到过有关他的消息。”
像其他学生一样,阿尔瓦罗很感谢也很佩服迪奥萨莉亚。对此,迪奥萨莉亚说,给难民做老师的经历也使自己收获很大。“我教他们使用电脑,也迫使我不断学习……我的志愿是当老师,希望有一天能成为大学老师。我要运用我所掌握的技能,帮助更多的人。”
像迪奥萨莉亚一样,获得DAFI奖学金的其他23个哥伦比亚难民,现在也在厄瓜多尔的各个地方开展针对难民和社区的各种志愿活动。
“希伯来移民社会援助”的志愿者穆诺兹格拉说:“去年以来,我们一直在举办‘世界难民日’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们对难民的认知度,让人们了解难民援助计划的精神——与他人分享。”
相关报道
儿童难民在美国受到粗暴对待
美国哈佛大学日前发表研究报告称,一些到美国避难的儿童难民经常受到“粗暴和不友好的对待”。报告说,仅2003年就有约8000名儿童到美国避难。他们到达美国时没有成年人陪伴,因此很容易受到剥削和虐待,甚至遭受性侵犯。
报告称,美国接纳的大部分儿童难民来自中南美洲国家,其中约30%来自洪都拉斯,26%来自萨尔瓦多,20%来自危地马拉,10%来自墨西哥。
参考辞典
难民
难民是国际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战争、种族迫害、部族矛盾、国家领土变动、政治避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原因造成的一个不能或不愿回原籍国的群体,具有群体性、无助性、流动性、自发性和被动性的特征。
难民分为经济难民、战争难民、种族与宗教难民、政治难民、自然灾害难民等。经济难民是为了改善生活而“自愿”背井离乡的人,也称“非法移民”。自然灾害难民是因地震、严重的水旱灾害等原因被迫离开家园的人,往往能通过临时救济返回来源国。战争难民是为躲避战乱而逃离家园的人。目前,国际上解决难民问题一般采用3种办法:自愿遣返、就地融合和第三国安置。
“世上最大的悲痛莫过于失去祖国。”这是一位古希腊诗人对难民悲惨境遇发出的慨叹。根据联合国难民署的统计,过去60多年来,全世界约有7500多万人因战乱、灾害等原因被迫离开家园。非洲和中东是世界上输出难民最多的地区。
参考资料
世界难民日
为了保证难民的基本权利,联合国于1951年召开了“难民和无国籍人地位全权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缔约国应给予其领土上的难民一定的待遇,包括:在初级教育、公共救济、劳动和社会安全等方面给予国民待遇;在动产和不动产、自由职业、迁徙等方面给予至少不低于一般外国人并尽可能优惠的待遇;各国应尊重难民取得身份的权利,给予难民身份证件和保护他们不被驱逐出境,并尽可能便利难民的入籍。
1974年6月20日,非洲通过了一项关于非洲难民问题的公约,并决定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非洲难民日”。为了引起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更广泛的关注,2000年12月,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1年起,把“非洲难民日”更名为“世界难民日”(World Refugee Day)。
2003年“世界难民日”的主题为“难民青年”,2004年的主题是“我想有个家:安全和有尊严地重新开始生活”,2005年的主题为“勇气”,2006年的主题为“保持希望的火焰”(Keeping the Flame of Hope Alive)。
联合国难民署
难民一直是国际社会面临的棘手问题,严重困扰着许多国家和地区。二战后,为了处理战争遗留下来的欧洲难民问题,国际社会于1951年1月在日内瓦成立了解决欧洲难民问题的临时机构,后来发展成现在的联合国难民署。
在救助难民的行动中,联合国难民署扮演了重要角色,其经费主要靠国际社会捐助,每年预算的2%由联合国拨款。联合国难民署高级专员、荷兰前首相吕贝尔斯认为,要初步解决救助难民的问题,每年至少需要11亿美元。
联合国难民署援助活动的范围不断改变:20世纪50年代援助的重点是欧洲难民;六七十年代转移到了非洲;70年代末,严重的难民问题遍及亚、非、拉三大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