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上海举办“2006上海-台北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交流研讨会”,上海、台北两地的60余名都市规划专家与会交流各自的经验,提示走过的弯路,研讨城市历史风貌保护的问题。
台北与上海文脉相通
上海与台北,前者是位于东海之滨的长三角“龙头”,后者是位于祖国宝岛的依山傍水之城。 与会专家称,虽然两地建城相差数百年,气候风物也有不同,但历史文化风貌及历史建筑的保护却因中华文化的渊源传承而文脉相通。
曾倡导修缮上海多伦路文化街的大陆著名规划专家郑时龄说,上海与香港、澳门都曾就都市重建等话题进行交流,而上海与台北之间的城市风格似乎更加亲近,此次两市之间有关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交流可谓恰逢其时。台北市都市发展局局长许志坚则表示,两地的老建筑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两座城市之间互具参照价值。
台北是上海的一面“镜子”
“台北仿佛是上海的一面‘镜子’!”台北市都市设计审议委员黄柏铃称,他说有的问题台北摸索了20多年,上海则刚刚起步,彼此多沟通,上海一定能在同一个问题上少走弯路。
也许是巧合,如今在台北和上海,各有一座堪称见证百年历史的啤酒厂遗址被妥善保护。许志坚介绍,位于台北市核心区的这座台湾最古老的啤酒厂受到了完好保护。对此,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伍江心有同感。伍江向两岸学者披露了自己身先士卒“捍卫”上海啤酒厂原址的故事。原来当年上海曾计划拆除该厂房并扩建绿地,在伍江等专家的强烈呼吁下,最终地方政府根据“开发是发展,保护也是发展”的原则,对该历史建筑的拆除叫停。
保护“历史”待民众参与
上海有个阮仪三,台北有个丘如华。两位专家虽然身处的城市不同,相识却有16年之久,因为他们同是数十年致力于民间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的有识之士。在研讨中,两人不约而同地指出民众参与对历史风貌保护的重要性。
曾为“保护江南水乡”奔走呼吁的阮仪三说,台北市民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保护意识,部分企业或民间机构更是自愿掏钱修建古建筑、保护文化遗产,这都是上海的企业和个人望尘莫及的。
台湾历史资源经理学会秘书长丘如华女士,曾为台北“迪化街风貌区”付出大量心血。她表示,为上海已有的历史建筑保护案例获得成功而感到高兴。她同时也呼吁上海在改造老厂房、旧式里弄的过程中,不仅要吸引艺术家、设计师加入,也应为普通民众提供发挥创意的空间。
(据中新社上海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