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6月21日电 记者沈文敏报道:历经7个月共6轮的铁矿石定价谈判,昨天最终达成协议。宝钢集团代表中国钢厂与铁矿石主要生产商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达成价格协议:精粉矿和块矿价格比上个年度上涨19%,宝钢与另外两家铁矿石巨头——澳大利亚力拓集团下属哈默斯利公司和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也已达成同样的价格协议。
业内人士今天对铁矿石涨价19%发表看法,认为虽然“中国价格”最终并未出现,但这是在中国企业与矿石商激烈博弈后的19%,而不是妥协的19%。
据了解,谈判双方对中国铁矿石需求判断产生严重分歧。外方认为,中国钢铁产量的大幅增加导致铁矿石需求量巨大,铁矿石涨价理由充足。而中方认为,根据政策,中国钢铁产业不再扩大钢铁生产能力。同时,随着9980万吨低效生产能力的逐步淘汰,将相应减少铁矿石的资源需求。
有关分析师指出,造成这一结果,一方面是国外矿石供应商希望获得更多利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低。自身的市场规范和团结一致才是提高话语权的决定因素。
此次中国企业首次抱团参与国际大宗原材料议价,虽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但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今年铁矿石商最初提出的条件是提价20%—40%,如果不是中国的强硬态度,今年铁矿石的提价不会是19%,可能会是更高的30%或40%,比起去年中国被迫接受71.5%的涨幅,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中国钢厂经过这次马拉松式的谈判已明确发出三大信号:一是全球铁矿石价格谈判必须全面认真地把“中国因素”考虑进去;二是现行的价格谈判机制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和缺陷,需要供需双方认真寻找改进和完善的办法;三是矿石供求应该建立在更加牢固的长远合作的基础上。这是中国钢厂为今后谈判“埋下的伏笔”。
业界认为,中国钢铁行业应从自身寻找原因,为将来的谈判奠定基础。在国际铁矿石市场的供给方,必和必拓、力拓和淡水河谷三大公司垄断了大部分货源,需求方则是中国成千家钢铁企业,谈判地位的悬殊导致国际铁矿石供应商们态度强硬。
钢铁业应当以此为契机,加速推进钢铁产业整合。钢铁企业也应该更团结,形成统一口径,以获得更多话语权。
新闻链接
铁矿石价格谈判历程
2002年上半年起,在国际原料市场上,铁矿石价格开始快速上涨。
从2004年开始,一年一度的全球铁矿石价格谈判成为经贸界的关注热点。特别是2005年度的谈判,由于价格涨幅高达71.5%,作为全球第一买家的中国在谈判过程中并没有取得足够的定价话语权。
2006年度铁矿石价格谈判自去年11月开启,根据以往经验,谈判通常将持续三四个月。但今年的谈判空前激烈,持续了7个月之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