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叶永烈:关于彭加木的三个反思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6-22 11:33:37 ·来源:新京报
26年前未能问世的《追寻彭加木》经增删后出版披露寻找彭加木过程细节 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在新疆考察时消失在罗布泊,叶永烈是能进入现场参加搜索的两名记者之一。上为彭加木失踪时的路线图,下为罗布泊彭加木墓碑。
对话背景
叶永烈的新书《追寻彭加木》在新疆书市上市之后,旋即引发反响,本报记者在乌鲁木齐采访了他。
2006年4月13日,新华社发出关于罗布泊发现疑似彭加木遗体干尸电讯之后的一小时,叶永烈就在被记者采访的当口得知了这个消息,26年前前往罗布泊参与搜索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像过电影似的在他眼前不停地划过,叶永烈回想起这些年常被年轻人问起的问题:“彭加木到底是木头还是树?”再也坐不住了,他找出26年前应上海人民出版社特约写的《彭加木传奇》,叶永烈为这本未出版的清样上包了一个书皮,一直安静地放在书架的高处,他又找出当年采访时的1000多盘录音带,以20多天10多万字的速度一气呵成《追寻彭加木》。
记者了解到,目前由于彭加木的儿子不愿意为干尸做DNA鉴定,这个谜团并未解开,叶永烈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具干尸究竟是不是彭加木遗骸,已经变得并不那么重要。我们今日追寻彭加木,最为重要的是追寻彭加木精神。那就是甘当铺路石子的精神,那就是献身科学、献身边疆的精神。”
反思之一:
第四次搜索的失误
新京报: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在新疆考察时消失在罗布泊,你作为能进入现场参加搜索的两名记者之一,你回忆一下当时的起因是什么?
叶永烈:当时彭加木率领一支十人考察队到罗布泊考察,本来已经从北到南,成功地穿过了罗布泊。但彭加木却提出在归途中进行一次新的考察:由米兰东进,沿罗布泊绕一圈,搜集更多资料。没想到遇到了“吹屁股风”,汽车的水箱没一会儿就“开锅”,一天最快只能走50公里!结果到了库木库都克时,只剩下一桶水和一桶油。只好给新疆军区打电报,要求用直升机运送水和油,军区已经答应在17日中午12点送水过来,但彭加木考虑到直升机一小时2000元的费用,可能是考虑到这个错误的决定是由他自己提出的,彭加木就只穿了一件劳动布的工作服,悄悄地离开大本营去找水。
新京报:26年前彭加木失踪时,你第一时间前往新疆参与彭加木的搜索,听说飞机上还带了猎犬?
叶永烈:当时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约我写作,其实我对这个消息也很关注,所以,当即答应了。7月4日,我到了乌鲁木齐。在向国防科委副主任钱学森请示之后,次日晚上8点半坐了越野军车,然后转乘直升机飞往罗布泊。当时飞机上带的警犬是作为“特殊行李”托运的,其中还有一条演过电影《蓝光闪过之后》的明星犬。当然后来大家发现,当时的地表温度达到了50℃以上,这些猎犬在“库木库都克”几乎丧失了特殊的嗅觉,热得他们只能三脚蹬地,新京报:《彭加木传奇》当年没有出版是因为香港报纸刊登了“彭加木在美国”的消息吗,可是当时新华社不是已经辟谣了吗,为什么书还是没有出版呢?
叶永烈:当时费劲周折采访完我从罗布泊回到上海,只花了二十多天时间就完成了13万字的书稿,交给了出版社,然而,正在审稿过程中,1980年11月11日,香港某报头版头条,刊载了一则消息,说是9月14日,一个名叫周光磊的“中国留美学者”和中国驻美大使馆管理留学生的戴莲如等人,在华盛顿的一家饭馆里吃晚饭的时候,竟然看见了在中国新疆罗布泊失踪了的科学家—————彭加木!惟独缺少一张彭加木在华盛顿的照片!当时,“文革”虽然已经过去,但“文革”思维还有遗留。
新京报:在书中,你认为第四次地毯式的搜寻是荒唐的,荒唐之处在哪儿?
叶永烈:当时人们在政治上还不成熟,新疆科学院把香港的报道非常当回事,为了“找到遗体,粉碎谣言”,时隔他消失4个月后,1980年11月,再次组织了一次规模巨大的搜索,几百人参加,进行了地毯式的搜索,结果一无所获。
书稿也因此没有通过出版审查。最荒唐的是,彭加木不顾个人安危去找水,他的出发点是为了省钱,可结果却是……
反思之二:
彭加木的失误
新京报:《追寻彭加木》比26年前你写的《彭加木传奇》增加了10多万字,其中你重点也谈到反思“彭加木的失误”,造成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违反了他亲自制定的纪律———“独自外出”吗?
叶永烈:彭加木为了节省国家资金,独自外出找水井,因此失踪于茫茫大漠。然而,彭加木的失踪,却也应当引起人们的反思。彭加木曾多次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探险,他深知孤身一人独自外出的危险性。尤其是他作为科学考察队队长,明确宣布过纪律:“探险时外出必须两人以上。”为什么他违反了自己制定的科学考察纪律呢?他的失踪,他的牺牲,失误就在于独自外出。另外,他还强调过,在陌生的、容易迷失方向的地方考察,应该沿路插上路标。这一回,他往东去找水井,走的是陌生的路,也没有插路标。
新京报:你采访了很多与彭加木接触的人,他们是不是大多也认为彭加木在性格上存在一些知识分子难以克服的个人主义?
叶永烈:在采访中,有人向我反映,考察出发的日子彭加木定为1980年5月3日,可是这天是星期六,队员们希望改在5月5日星期一出发,这样可以在乌鲁木齐跟家人一起度过星期天。彭加木的家不在乌鲁木齐,他没有考虑队员们的合理要求,还是坚持在5月3日早上出发。他是队长,又是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队员们也就服从了他的决定。
还有,在完成纵穿罗布泊之后,到达马兰,彭加木提出要东进,这是原科学考察计划中所没有的。彭加木的出发点当然是很好的,可以借归途顺道考察罗布泊东线。然而,考察队从5月3日离开乌鲁木齐,到6月7日纵穿罗布泊,已经一个多月生活在野外,队员们已经非常疲劳,急于回乌鲁木齐休整。再说,原先并没有东进考察计划,许多队员未跟家中打招呼,有的已经安排了其他工作。队员们又一次考虑到彭加木是队长,又是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还是服从了他的决定。
也正因为东进是彭加木在马兰临时作出的决定,所以准备工作十分仓促,而对东进路线上的困难又估计不足,所以才会发生到达库木库都克之后缺水缺油,才会发生彭加木为解决缺水问题而独自往东去找水井的悲剧。
所以,彭加木的失误,在于过分的自信,倾听别人意见不够。他往往对困难估计不足。先进人物如果脱离了群众,就像火车头脱离了长长的列车。
新京报:从技术角度来看,彭加木的失误又是什么?
叶永烈:彭加木的失踪,从技术上讲,失误在于没有穿野外工作所必须穿的特殊颜色的工作服……
反思之三:
借尸发财的作为
新京报:媒体对于罗布泊那具疑似彭加木遗骸的地毯式报道,你认为值得反思的是什么?
叶永烈:我注意到2006年4月21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罗布泊疑似彭加木干尸险些被农民拿去展示创收》,透露了更多真实的信息。其实,那具被认为可能是彭加木的干尸早在2005年4月就被发现了。据当时发现干尸的敦煌市七里镇南台堡村村主任刘学仁说,尸体是在库木库都克沙漠干涸河床西南方向的左岸发现的,当时干尸面部朝下,身体大部分被沙覆盖。刘学仁把开出租车的儿子叫来,准备将尸体运回去展示,可以收些门票钱,搞创收。但车是儿子包租的,当时尸体有些味道,车主不愿意拉尸体。他和儿子只好找了个地方将干尸埋了,想等以后再说。11月,地处甘肃省兰州市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董治保前往该地进行考察研究,正好搭乘刘学仁儿子的出租车,闲聊中无意提起这具干尸。又听说发现地在库木库都克,离彭加木失踪地比较近,董治保于是重视起这件事,先将干尸保存好;做好保密工作,不要对外扩散;现在天寒,等天暖些时组织小队去现场。正当他们准备4月动身去罗布泊进行科考,并顺路前往现场验证干尸身份时,一些情况发生了变化。干尸被运往了敦煌,而且被媒体大肆炒作。进入罗布泊地区最多的中国沙漠研究专家夏训诚说,探险应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对待,探险队应以科考为主,验证干尸身份是不是彭加木,不应是探险的主要目标。
采写/本报记者 曹雪萍
新闻链接
六次寻找彭加木
在彭加木失踪之后,曾经有过六次大规模地寻找。
第一次寻找是在1980年6月18日、19日,亦即从彭加木失踪的翌日开始。寻找者沿着脚印连续找了两天,队员马仁文在离营地东北十公里处的一个芦苇包上发现有彭加木坐下休息的印记。当他们打算沿着彭加木脚印追寻的时候,遇到了坚硬的盐壳板,脚印消失,失去了追踪的线索。
第二次寻找是1980年6月20日至26日出动136人次,在出事点东西30公里范围内反复寻找。空军还出动12架飞机进行离地三四十米的耕耘式、地毯式低空搜索,未能找到彭加木。
第三次寻找是1980年7月7日至8月2日,出动117人,汽车48辆,飞机29架次,搜索飞行100多小时,搜索范围达4000多平方公里。公安部还派出公安人员,带着六条警犬赶往罗布泊。可是警犬来到这滚烫的罗布泊,失去了嗅觉,没有找到彭加木踪迹。
第四次寻找是1980年11月10日至12月20日,69人、18辆越野车,总共搜索41天。无功而返。
笫五次是在彭加木失踪24年之后———2004年4月6日,中国记者组成“寻找彭加木活动”探险团,一行10人,分乘两辆丰田越野车从乌鲁木齐市出发,进入罗布泊,未能找到彭加木。
第六次则是2006年4月,搜寻者为一支科学探险队,这支科学探险队由专家、媒体记者和志愿者组成,共30余人。
〖 返回顶端 〗 〖 关闭本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