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优1号”所产优质珍珠
养殖一年后比较,左为未经选育的普通马氏珠母贝,右为新品系“海优1号”
国家863计划项目之一的“马氏珠母贝遗传改良技术”近日在广州通过由中科院广州分院主持的成果鉴定。其中,该项目组成员海南大学培育出的“海优1号”马氏珠母贝品系,获得专家一致好评。它的出现能否给日渐萎靡的海南珍珠养殖业注入一针“强心剂”?
现状:风险太大 本地养殖户越来越少
作为国内三大(广东、广西、海南)海水珍珠养殖区之一,海南的珍珠养殖条件得天独厚,质量也较出众,但近年来却呈急剧萎缩之势。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水产系教授、该校“马氏珠母贝遗传改良技术”项目组负责人王爱民表示,全国海水珍珠年产27吨,但海南本省年产珍珠不到600斤,远远落后于广东、广西。另外,受种群退化影响,珠母贝死亡率较高,且越来越小,难培育大珠。这对珠农来说是不小的风险。
据了解,90年代末,陵水黎安、新村一带曾有很多人养殖马氏珠母贝,但后来纷纷转行。陵水毅珠珍珠养殖场总经理刘斌表示,养珍珠对珠母贝的品质和插核技术要求很高,周期较长,很多珠农转向了对虾、鱼苗等周期短收益大风险小的项目。
“目前,海南海水珍珠养殖集中在陵水、三亚一带,且大多是公司养殖,个体养殖户非常少。”刘斌说。
企业:缺乏原料 海南珍珠产业外地求援
在海南旅游业的拉动下,海南珍珠业也蓬勃发展起来,但这些打着“海南”商标的珍珠产品,原料却绝大多数来自广东、广西。“海南本地产的珍珠量太少,满足不了公司需求,只好到外省买。”海润珠宝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士忠说。
据了解,大型珍珠企业一年的珍珠需求量约为10吨,中小型也有2吨左右,海南本地不到600斤的产量只是“毛毛雨”。但即使这样,本省珍珠也大多流失到岛外。
“海南珍珠产量少,设备好的大规模珍珠加工厂不愿进来,所以我们产的原珠只能运到岛外进行加工。”刘斌说。
张士忠表示,由于缺乏原料和前期加工场所,海南珍珠企业主要从两广购进成品、半成品,做后期加工和销售市场。
专家:环境优越 建议建珠母贝育种基地
“海优1号”马氏珠母贝品系已在陵水毅珠珍珠养殖场试养两年,取得良好效果,该场负责人刘斌表示,当地马氏珠母贝产的珠偏黄,改良品系产的珠多为银白色,且生长周期缩短了近一年。一斤原珠的价格也比广东产的要高1000多元。
“海南的自然条件好,又有大片水域,现在的鱼越来越难捕,渔民可以通过珍珠养殖创收。本地珍珠多了,加工厂就来了,海南珍珠企业就可以直接收购当地珍珠,降低成本。”他说。
不过,也有人认为大量养殖珍珠,会破坏海域风景,与海南的旅游特色不符,海南不做原料产地,专攻珍珠销售市场也未尝不可。
王爱民教授认为,海南珍珠的发展潜力很大,世界上经济价值最高的四种贝类(马氏珠母贝、白蝶贝、黑蝶贝、企鹅珍珠贝),海南都有。而且,海南地处热带,动植物的成熟期比较提前,缩短了育种时间。“海南是南繁人最钟爱的地方,考虑到本地实际情况,海南做珠母贝的科研和育种基地是合适的,也是可行的。”他说。(周元)
(来源:海南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