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报纸、街谈巷议,时常有对名人的臧否。每当看到或听到这些,不免有些感触。俗话说:“人的名,树的影”,名声的好坏、名气的大小、名望的高低、名节的有无等等,这些与“名”有关的东西如影随形,毁誉相伴,想甩都甩不掉。
名人是公众人物,有许多仰慕者甚至“粉丝”。名人的喜怒哀乐、言行举止会产生一定的反响,其能量不可小觑。所以名人利用“名”来做什么,是很值得推敲的。
许多名人积极投入公益事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号召力造福社会。诸如防治艾滋病、提倡义务献血、救助贫困儿童、争当志愿者等。其中有的事迹感动了全体中国人,像深圳爱心大使丛飞,十多年来累计捐款捐物计有300多万元,无私资助178名贫困儿童上学,而他自己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甚至患病时都无钱医治。他生前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用最后的爱心之举,留给他人光明。近来名人参与植树的活动也多了起来仅在北京郊区的延庆绿化基地先后就有数十位明星前去植树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另一方面,也有引起争议的事,如近年来名人做广告问题就闹得沸沸扬扬。名人的“名”如同老字号的招牌,代表着质量、信誉,是一笔无形资产,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商家就是借用这一点来推销产品。做广告有些渲染甚至夸张是正常的,穿什么防寒服就温暖如春,用什么化装品就皮肤白皙,使什么牙膏就吃嘛嘛香,补什么钙老年人就上五楼也不喘,都可以理解。但有的名人做广告连心血管疾病、皮肤顽症、不孕不育、糖尿病甚至癌症等疑难杂症都敢招呼,其中还不乏“立即见效”之说。不是说明星、名人就不能做广告,只是不能以医疗服务消费者的名义现身说法,夸大治疗效果,误导或“忽悠”老百姓。其实有的名人在为商家做代言人时也是考虑再三的,但在利字之下还是拿自己的形象和名誉做了代价。
如果说做离谱的广告还有被拖下水的原因,那么有些人则是有意而为。例如演员宣布“金盆洗手”(过不了多久又杀个回马枪)、时不时地放出点与某某人的隐私、谁与谁不和等等,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一个潜规则——不爆料没人注意,不炒作红不起来。
做名人是精神的满足和需求,同时也能带来利益。名与利是激发人努力进取的动力,名缰利锁,没多少人可以免俗,然而一个人不能只享受名人的荣誉和利益,而不承担名人的责任和义务。至少应像一位名人曾说过的那样:不能要求名人有多高的觉悟,但名人起码不应低于一般人的觉悟。
“百金买名,千金买誉”,做个名人还得悠着点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