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勇钢)本报昨日有关一毛钱处方的报道引起广大读者的极大关注和热议,在三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有50多位市民打进热线。记者发现,超过85%的读者表示在自己的就医史中没有过“低价处方”。
“不做检查就不能开药”
“一毛钱在如今的社会能干啥?掉在地上都没有人捡!”多位读者表示出对低价处方真实性的怀疑。 原因是在他们的亲身经历中,“进医院看病,无论大小从没有低于二三十块钱的”。还有一位老读者感叹说,他上一次亲身经历低价处方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九分钱的处方药治好了我的牙疼”。
读者付女士认为,低价处方的稀罕和市场经济社会医院的企业利益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她说,母亲也患有类似于肠痉挛的慢性疾病。此前她经常带母亲去一位熟人开的诊所就诊,每次都是几毛钱的西药就可以控制。但前几天母亲突然病情发作,由于熟人不上班,她就带母亲到西郊一医院就诊,并明确要求开一些西药就行了。但医生以病情不明无法开药为由,要她们必须先交钱做验血、B超、CT等检查。她看见母亲很痛苦,就给医生说没有什么大问题,自己的病情自己清楚,没有必要做检查,让赶紧先开点药解除病人痛苦。但医生还是以“不做检查就不能开药治疗”为由拒绝开药。
处方价位和医术医德有关
医务工作者张先生称,还有一个原因导致了“低价处方”的少见,那就是如今医生开的处方中不治病的“辅助药”太多,从而抬高了处方的价格。他举例说感冒等一些常见的小疾病本来吃一两次药就可以治好,但医生为了多开药,往往会多开给几个疗程的药。如此以来整个处方价格上去了,但对患者来说,病好了其他的药也就被扔了。
张先生认为:“医药市场的利润造成了低价处方的稀罕,‘一毛钱处方’完全是由医生的医术和职业道德决定的。医术高明、讲医德的医生面对一些常见的疾病只要诊断准确,几毛钱就可以药到病除。反之则往往先采用‘排除法’让患者做各种检查,排除得差不多了再给你开一大堆药,在这样的医生手里,处方价永远降不下来,低处方永远属于凤毛麟角的新鲜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