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进入南宁高新区投资的企业,平均每天有一个。”谈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建设对南宁高新区的推动作用时,南宁市市长助理、南宁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黄焕升兴奋不已。
据介绍,2002年,中国与东盟决定共同创建中国—东盟贸易区后,许多中外客商便不断前来考察。 在国际国内区域合作的推动下,从2002年开始,南宁高新区便以平均每天引进一个企业以上的速度在迅速“膨胀”,可口可乐、皇氏乳业、珠海中富包装容器、巨星科技感光材料、烟草科技工业园等一批大项目纷纷入驻。到2005年,入驻的企业已达2800多家,其中外资企业156家。
入驻企业猛增,是南宁高新区长期坚持“开放带动”战略的结果。他们以“筑平台,造氛围,创环境”为三大抓手,积极改善投资环境,不断增强高新区对中外企业的吸引力。
大投入,构筑招商引资平台
“不投入,不产出;小投入,小产出;大投入,大产出。”南宁高新区自设立以来,不断加大开发力度,累计投入60多亿元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外企业入驻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
南宁高新区先后建设了南宁留学人员创业园、南宁软件园、大学创业园、生物产业孵化园、大学科技园、正鑫科技园、申科软件园等专业园区。专业园区以其特有的区域聚集效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项目入驻发展。
2004年,园区出台了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到高新区投资建设标准厂房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巧借外力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平台。目前,已建和在建的有广西大学科技园、电子信息产业孵化园、和泰民营科技园、见隆科技园等,场地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
现成的标准厂房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大地缩短了企业的建设时间,有效地降低了投资成本。巨星科技感光材料生产基地作为第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之后首个进入南宁的东盟国家投资项目,全部租用南宁高新区的标准厂房,项目从签约入驻到竣工达产,只用了短短4个多月的时间,创造了真正的“高新区速度”。
为了有效对接东盟,吸纳东盟客商前来投资,南宁高新区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国—东盟科技企业孵化基地。该基地投资5亿元,占地300亩,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集办公、科研、中试、产业于一体,形成辐射全国及东盟各国的“中心外围效应”。
新思路,营造浓厚招商氛围
思路决定出路。南宁高新区不断创新招商思路,丰富招商手段,有力地推动了招商工作。
在南宁高新区管委会所在地火炬大厦的一楼大厅入口处,设有一块醒目的电子公示牌。上面清楚地记录着管委会每个部门每月的招商引资情况。这对招商引资的先进者,是一种激励;而对于后进者,则是一种鞭策。南宁高新区组建了专门的招商服务中心,进一步调动专业招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南宁高新区,招商引资已经成为一项特别的“竞赛”活动,招商氛围日益浓厚,招商引资成果也非常丰硕。“十五”期间,南宁高新区共引进企业1937家,累计引进资金83.98亿元。科技工业园开发的土地,已经填满项目。目前,已有13个国家或地区的外商在高新区创办了近140家“三资企业”,吸引了一批国内500强企业和3家世界500强企业入区投资。
好服务,优化投资创业环境
为鼓励投资者和科技人员前来投资创业,南宁高新区相继出台了《南宁高新区科技工业园地价优惠的试行办法》、《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配套基金暂行规定》、《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配套财政贴息管理办法》、《南宁高新区管委会关于高层次人才享受有关待遇暂行规定》等各项政策。每年还从财政中拿出1000多万元,对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和技术改造的项目,以及留学人员创业进行专项扶持。
南宁高新区充分行使市政府29个行政职能部门授予的市一级管理权限,积极探索科学的审批管理机制,努力提高办事效率。招商服务中心实行“一门受理,窗口办结”,集中办理审批服务事项。
对进入园区的项目,南宁高新区实行跟踪服务。中层以上领导、党员定期下企业调研,经常开展“企业服务月”活动,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落实好相关措施,真正让企业“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