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运广场一角
特别提示
花草茵茵的免费公园,清波粼粼的绕城水流,馨香袅袅的酒肆茶秀,青春激荡的卡厅迪吧,从张家堡广场消闲到秦岭野生动物园观光,从灞水烟柳飞到丰庆新湖荡桨游廊……曾几何时,当我们惊回首审视时代变迁的风景时,西安,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里的居民们的休闲娱乐———用秦人的话讲叫“消闲”,即消停、闲适、自在———生活,发生了悄然而又日新月异的变化———
文/记者诺思县鸿王丽图/记者吴飞
即使不是地道的老西安,即使仅仅离开这座古城一年半载,只要八小时工作之外在享受生活的愉悦和幸福时,你一定会发现,从昔日的逛公园、听秦腔、看电影到如今的品茗、网游、蹦迪、浴足、踏青、健身、吼秦腔、扭秧歌、自驾游、农家乐乃至打高尔夫等等,西安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方式、情趣和风格已经大大丰富了。 据一项不完全的统计显示,全市的文化娱乐场所有5000余家,每天进入的消费人群在10万以上,长期固定从业人员更在5~6万以上,每年为国家上缴利税4~5千万元。就休闲娱乐言,绝大多数的市民会明显感到,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有机统一的“幸福指数”上升了。
“因为张家堡广场北郊猛地给豁亮了”
虽不时有略带凉意的风吹过,但20日上午的张家堡广场依旧有几分闷热,原先预报的降雨还是没有来。可能是因为这个缘故,偌大的广场上,休闲的人并不多。
家住岗家寨附近的李长生(音)正用电动三轮车载着老伴在广场上边转悠,边指点着面貌一新的广场上的新设施。那是一些为市民锻炼用的体育器材。李先生告诉记者,放在七八年前,不要说张家堡,就是刚过二环的岗家寨一带,也是天刚擦黑,街道上就少有行人,路灯也是昏黄不亮,公交车也只通到岗家寨,出来散步,只能在街道上溜达。张家堡广场大是大,但建设太简单,没有什么设施,树少人少,现在看张家堡一带,都是高楼,广场成了大家散心的好去处。现在不是说政府要迁到北郊来么,到了那时候,张家堡广场可能就是咱们西安的中心广场了。如果让我提意见的话,就是广场周围是机动车盘道,进出不方便不安全。“但不管咋说,建这个广场是办了个好事,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还有一个喜讯是,以体育运动为主题的西安城市运动公园就建设在广场的西边,按照媒体的预告,公园在6月23日开放,到时候,这个北郊目前最大的广场将会又是一个模样,游人更多,更热闹。
说到广场,不能不提大雁塔广场。这个以唐代建筑大雁塔为依托的大广场,从建成之日起,就成为西安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开放的第一个晚上,那种摩肩接踵的场景,相信很多人都记忆犹新。20日下午,风越来越凉,广场上,三三两两的游人或悠闲的漫步、或坐在树下草坪上闲聊、读书,有照相的,有滑旱冰的、有携儿带女的,有老夫妻结伴边走边看的,有情侣依偎在木条凳上窃窃私语,有外国游客成群结队的观景。古人的雕像静立在青竹边,仿古的建筑错落有致的散落在广场上,整个广场的建设,小到地砖上的雕刻,都散发着浓浓的卷气,一如广场北口那个摊开的书卷造型。
大雁塔广场就是大,从南到北,从西到东,瞅瞅周围的绿树浮雕,摸摸一组组人物塑像,绕着大雁塔走一圈,没有一个小时下不来。如嫌走着累,有游览车可坐,不过要花点小钱,正所谓一份服务一份价钱。广场的建设,不仅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憩游玩的好所在。
大广场气势磅礴,街头小广场却不愿服输。西门里的安定门广场就是一个。依杖而坐的马老先生正和两位老友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话。据老人讲,他住在菜坑岸,西大街拓宽改造之前,街道窄小不说,人行道还不平整,而西门里,两旁都是做门面用的低矮的老房子,与旁边的城墙一比,不成个模样。现在街道宽,楼房是仿古的,这个小广场也修起来咧,用咱陕西话说,眼前猛地给豁亮了。
西门外的环城西苑也是马老先生经常去的地方。记者之所以将它归为广场,是因为它是完全开放的,没有围墙阻隔,到处是出口,到处也是入口。改造前,西门外特别是环城西路北段,是一个五金工业品的批发市场,与其背靠的古城墙挤在一起,和城墙的其他三个方向相比,西门外的乱是如此刺眼。市政府下决心改变这种现状,迁走批发市场,建造环城西苑。付出一番心血之后,西门外焕然一新。出西门进苑,只见柳枝轻拂,草莹莹,似乎要将护城河也染成绿色。整个西苑与灰色的城墙几乎就要融为一体了。
还有现代与历史相得益彰的钟鼓楼广场、西华门广场、含光门广场……地方都不大,却都成为人们闲暇时的上佳选择。
“宁舍千万金,要建一片园”
这些年来,西安变得越来越美丽。美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本着“宁舍千万金,要建一片园”的决心,实实在在为民办事。投入很大资金,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公园、广场、雕塑等人文化的建设。记者从市规划部门了解到的信息是,西安现有公园30个,建成广场28个,雕塑100多组,拟建中的小广场有66个。在记者的走访中,真实的感受到它们给市民带来的方便与享受。
6月20日上午记者走进长乐公园,满眼都是葱郁的树木,一人合抱不住的粗大树木比比皆是。是的,树木正是长乐公园最大的资源。对于这些生长了30多年的树木,不论是市民还是市上领导,都说一个字,好。因此公园的改造建设当中就有这样一个原则:树是一棵都不能动。有鸟在林间俏声欢叫,林阴下,有老人在打拳、唱秦腔。再看另一边,一处新建的娱乐设施上,几个小儿在大人的陪伴下肆意嬉戏,还有学生在读书。原先水鸟嬉水的水面上,多了几艘游艇,清风吹过,荡起层层涟漪。原先食草动物居住的场所,已被绿草和鲜花铺满,大象去了秦岭,而大象馆三字还在,几个工人忙活着,改造的准备工作正在进行。
林间散步的赵先生住在金花饭店附近,老人说,在动物园改建成长乐公园以前,像他这样的老人,没有一个休闲娱乐的去处。长乐路又是如此繁华,用老人的话说,“出来散心‘走投无路’”,但现在长乐公园免费开放,他每天都来,听听秦腔,在树间走走,感觉是真好。公园管理人员告诉记者,除了一期投资的500万元之外,政府还将投资资金,进一步对长乐公园改造建设,到时候,“长乐公园将成为二环沿线最大的森林公园”,园长王普升如是说。
长乐公园建在原动物园旧址上。进山的动物有了新家,没有了虎豹狮熊晚间的吼声,周边的居民可能不会再失眠。但动物旧日的活动栖息场所怎么办?2004年11月17日,孙清云市长主持的西安市政府常务会议第63次会议上对原西安动物园搬走后的城市公园定名为“长乐公园”。
说起西安的公园,老辈人肯定都会提到兴庆宫、莲湖、革命、环城等老的公园,几十年来,这些公园,成了一代又一代西安人休闲散心的场所。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一批新建的公园,正在填补城市骨架拉大后留下的“空白”,成为周边市民假日或工作之余,放松游玩的好去处。而稍微留意一下,你就会发现,凡是靠近公园开发的房地产项目,都会把公园美景加进其宣传当中。
丰庆公园是西郊新建的主题公园,原先这里是西安的老机场。公园占地420多亩,与高新开发区一路之隔,土地的价值不说大家都知道它的分量。但政府却决定,建一个公园。于是,一个人文色彩浓厚的公园就建在寸土寸金的高新区旁。西安市区水面少,那就挖一个湖,挖出的土堆成一个小山,刚好种草栽树。免费开放的丰庆公园成了西郊人的最爱,据公园的工作人员介绍,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到公园来,今年最多的一天是5月3日,三万四千多人。平日里,游园可分为三个高峰期,早上6点到8点这段时间,一般为周边居民,以老年人为主,中老年集体活动比较多,10点到下午3点,本省、本市以及外地游客多,到了下午6点到晚上10点左右,上班族来休闲娱乐的多。丰庆公园建成前,西郊有偏处于团结东路上的劳动公园和土门改造后留下的街心公园,对于人口密集的西郊电工城来说,场所难说宽敞。丰庆公园的开放,填补了这个空白。
说到公园,就不能不说城市雕塑。眼下西安市的雕塑已有100多组,如北郊文景公园造型古朴夸张的关中人物雕塑、玉祥门外的张骞出使西域、西华门广场上的镜像雕塑等等,无不为古城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风采,成为日渐美丽的城市的精心的点缀。大庆路林带西端的丝绸群雕是建设较早的一座,这个带有大写意风格的群雕成为西郊的标志性雕塑,所有通过这里的公交车都以它做站名,群雕和大庆路林带一起成为西郊电工城人经常光顾的地方。曾经位于城市边缘的群雕,已被日渐拓展的城市包裹起来,成为西安发展建设的一个见证。记者从规划局了解到,在今后的城市建设当中,更多的雕塑将会出现在西安的大街小巷,新雕塑的造型会更加多样化。
规划局的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在一些有历史典故的街头,还会出现一些造型各异的碑,用文字和图案来讲述古城深沉厚重的历史文化。它们,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雕塑。
“我在去德福巷的路上”
6月20日晚,一场期待已久的夏雨降至古城,“酒吧一条街”德福巷浸润在一片潮湿空气和远远近近的灯红酒绿之中,不时有时髦的男男女女走进路边的咖啡屋、茶秀和酒吧。于是,空气中很快就满溢温温热热的咖啡和茶的香味以及年轻人带着啤酒味的欢快不羁的歌声。
这个曾和北京三里屯并称的德福巷位于西安南城门内湘子庙街北侧,原名黑虎巷,历史上曾是隋唐皇城的一部分。
是夜,静静坐在小巷路边一个简易烟摊旁,60岁的袁大爷看着眼前伴着夜色盛开的一片姹紫嫣红,谋算着这个难得的清爽夏夜会有多少人来德福巷,自己又能卖出多少盒烟去。带着些许自豪、欢欣和偶尔的无奈,这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起就居住于此的老住户向记者描述了德福巷的前世与今生。
“1983年我家刚搬来时,整个巷子就是一条又窄又破的小街道,多半天才有一辆汽车开过。”袁大爷说,当时街道是布满水坑的简易水泥路面,街两边是老式平房、四合院。从1994年西安市进行低洼改造时起,巷子一改往日风貌,变成了青石铺路和仿古建筑鳞次栉比的仿古一条街,和不远处的书院门古文化一条街在建筑风格上遥遥相应。从建设丝绸一条街的初衷到而今的满街酒吧、咖啡屋和茶秀,据了解,1999年德福巷有了第一家咖啡屋,此后繁花似锦,各种风味各色情调的咖啡屋、茶秀和酒吧逐一开张,最鼎盛时,这条全长不到一公里的巷子里共有40余家。
小杨姑娘在德福巷一家酒吧已经工作了5年,在她看来,德福巷繁华逐渐远去的背后是整个西安城整体发展的大势所趋。“以前,整个西安最新、最特别、最大的集体休闲场所在德福巷,现在到处都是咖啡屋、茶秀和酒吧,竞争太激烈。”她坦白地说,以前自己不用在门口叫客,一拨一拨的客人将酒吧坐得满满当当,现在整个晚上都得在门口热情期待客人到自己店里,但也仅仅在周末才可能满座,即使在炎夏和世界杯这样的大好商机面前。由于竞争激烈,德福巷的很多店面多次易主,现在正常营业的有31家。
与此对应的是西安城此类休闲场所的不断涌现。2000年初,名典咖啡在高新区设立了第一家店面,差不多6年后,全市仅名典咖啡就有近20家,且营业面积均在500平方米以上,1300平方米的最大店面几乎是德福巷10个店面的总和还多,而全市大大小小的咖啡屋已经达到了300多家。
今年,我市为开发市内旅游资源,将包括湘子庙街、德福巷、竹笆市在内的三街进行整合保护及利用,打造唐长安旅游区,开发古都旅游精品。如果说德福巷曾经的主流宾客是本地人的话,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海内外游客将是这条古巷的主要消费人群。
“我不在家里,就在德福巷。我不在德福巷,就在去德福巷的路上。”当这句改编自某咖啡广告语的话将德福巷和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等一起定格在世人的西安印象中时,就注定她会见证这个城市历史与现实交织辉映的完美发展瞬间。
城市新生代的KTV和网游
15岁的王志童13年前随同父母搬家到德福巷省新闻出版局家属院居住。家门口的灯红酒绿和茶香棋韵不是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所喜欢的,他喜欢的是和同学到附近的KTV唱歌。
“巷子里是小资们谈情说爱、商业人士谈生意的地方,我喜欢K歌!”王志童这样定义德福巷为年轻白领和成功人士的消闲处所。此外他还说,巷子里每次百元以上的消费连其父母也少有光顾,更何况他这个未成年也没有资本的小毛孩子,所以相对价钱便宜的一般性KTV和迪厅就成了他和同学集资消费的地方。
据了解,自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全市大大小小的KTV有400余家,吸引了绝大多数青年人、中年人和一些老年人。其中,像“阳光”、“真爱”、“夏绿地”等由于倡导健康型休闲,已经形成了规模,仅阳光一家旗下已经拥有了四五家店面。
“年轻人可以随心所欲唱最新流行歌曲,中年人可以唱属于他们年代的老歌,老年人不愿意唱歌了还有秦腔和河南豫剧等地方戏呢。”雁塔路“夏绿地视听歌城”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说,广泛的接纳性吸引了大量消费者,仅周一到周四的工作日期间,其个人下午2点到晚上8点就可接待上百人。
当然,对于比王志童大些的杨宁而言,网吧也是一个很好的去处。杨宁读大三,没有课的时间,他就会泡在网吧网游(打网络游戏)。“现在网吧都挺不错,连锁经营,办张会员卡会有很多方便”,他说,和大一时上网的环境相比,现在的网吧环境好了,经营也正规了,每小时上网费从以前的3~4元/小时降到1~2元/小时,价钱便宜了不少。
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李队长告诉记者,我市网吧经过整顿,像杨宁去的“环境好、经营正规、价钱也不算贵”的有证照的网吧,目前有30多家,像“红树林”、“小蚂蚁”、“世纪星图”等已经形成了连锁规模,其中“红树林”约有50家,“小蚂蚁”约有30家,“世纪星图”有近10家,一般都聚集在高校集中地和居民集中地,为青少年提供了很好的休闲娱乐及学习环境。
电影时代正发生着巨变
家住南四府街的朱先生是亲眼看着竹笆市发生巨变的,而电影,则是一个很好的视点。
1932年6月19日,阿房宫大戏院建成,从此普通西安人有了看电影的记忆。从那时至今,西安人看电影经历了发展、鼎盛等时期,在一代代人的回忆里,留下了许多对电影的美好而有趣的回忆。“改革开放那时候‘阿房宫’放映的影片,几乎每部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朱先生说,“例如《望乡》《追捕》《冷酷的心》,跟过节一样。”与戏曲不同,电影作为舶来品在古城的出现,首先意味着一种崭新的文化观念的诞生。和看戏不同,从上世纪50~90年代,看电影成了古城人文化消费的最主要形式。“1988年前后,”西安市电影公司的刘忠信经理6月2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本市的电影发行收入、观众人数达到历史最高。位列全国前十。”那是中国电影也是古城电影的黄金期,常常是,搜寻着电影的踪影,是许多人生活中的一件乐事。可以说,没有了电影,那些年代人们的文化生活将显得苍白而单调。
随着时代发展,电影的更新换代出现了大跳跃,为了满足广大市民的要求,通过贷款、融资、自筹等诸多渠道,我市先后对几家主要影院进行了改造改建,据不完全统计,西北影城投资5000余万元,阿房宫影院1200万元,钟楼影院40万元,光明电影院1000万元,红光电影院600万元,全市的电影影院水准上了一个新台阶。如今以阿房宫影院为代表,“看电影”已经成了又一种时尚,“这些年来,我去阿房宫看电影的机会少了,可有一阵,我是每周必去呀,全冲着新片子去的。如今的影院档次、设备、装修和服务都提升了,看电影成了享受。”56岁的朱先生说,“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碟片多了去,省了上影院啦,时代变化真快呀!”
随着长安院线的成立,在西安,电影市场在发生着变化,其中个性化、高档化和立体化成为潮流。除过国有的影剧院以外,一些民营企业或实体也在瞄着这个市场。类似于位于高新区的那家颇有影响的奥斯卡金花影城,人性化服务、设备档次均属上乘的小影厅,悄然兴起,虽然消费高些,可依然深得年轻消费者的喜爱。尽管全球电影市场阴晴圆缺有变化,可看电影,依然是一道不消逝的风景。“如果在西安建一座电影超市,”电影公司的刘忠信经理告诉记者,“西安的电影市场收入可能会翻番。”而所谓的“电影超市”,就是拥有8~10个不同种类、等级放映厅的综合性电影联合体。
热闹的戏园子和《甜蜜蜜》
记者采访了解到,“小资”的青年男女和商务人士休闲在咖啡屋、茶秀和酒吧,大中学生偏好KTV和迪厅,而工薪阶层的父母爷爷辈们则仍对传统的大众舞厅或者戏园子流连忘返。
18日晚,记者与40多岁的吕女士夫妇一起到友谊东路一家舞厅。舞厅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主流装饰风格,彩灯绕门围出一个浪漫的大门轮廓;伴着《甜蜜蜜》《心太软》等在差不多10年前流行的歌曲,20多名中年男女跳着交谊舞和华尔兹。“和我们父母年轻时相比,我们现在很懂得享受了,一周跳次舞,周末没事跟邻居搓牌,他们年轻时可没这么轻松,也没放松的地方。”吕女士很享受这样的生活。作为工薪阶层和上有老下有小的他们夫妇而言,喝咖啡品茶是不现实的放松方式,一周花上10元钱跳次舞显得更实在些。
环城南路和文艺路十字一家秦腔茶座有一群秦腔票友,每逢一三五,这里就会聚集很多老年人听戏、唱戏;每天夜幕降临和晨曦初上,建工路波特曼广场也同样会聚集30名左右的老年人,跳健身操、吼秦腔、扭秧歌,在家长里短的絮叨中,老人们开心得不亦乐乎。71岁的杨老太就是一位忠实的秦腔票友。她告诉记者,以前帮子女带孩子,也没想着要娱乐,而今孙子都长大上学了,才发现和一群老头老太太还可以玩得这么开心。
像这样零零碎碎的舞厅,中老年人自发聚会形成的固定性娱乐场所,全市到底有多少处,目前还没有精确数目。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李队长介绍说,一般性的大众舞厅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全国最早的大众舞厅就在西安,到80年代末,大众舞厅达到顶峰,全市有1700多家。近些年,由于更时尚、更新颖的KTV和迪厅的出现主要消费人群出现分流,但由于其便宜和自娱自乐性更浓的缘故,我市估计还有400多家。
显然,当我们居住的城市华灯初上和节假日时,关于这个城市安逸、温暖和舒适的一面就会绽放开来。在各式各样的“玩”中,寻常百姓的生活变化和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悄悄演绎着年年岁岁的不同。当然,这种变化更有数字佐证:西安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李亚光队长介绍,全市包括网吧、歌舞厅、迪厅、KTV在内的文化娱乐场所共有5000余家,每天进入的消费人群在10万以上,长期固定从业人员更在5~6万以上,每年为国家上缴利税4~5千万元,已经成为我市旅游新亮点之一和服务行业最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