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宿迁医改一直在全国媒体和专家的争议声中进行。如果宿迁的改革被肯定,那么这种以产权改革为核心、市场化为主导的医疗卫生改革模式,将会成为“市场派”的有力说辞。反之,“政府主导派”则在这场争论中找到批判的靶子。 也就是说,对宿迁医改的评价,事关我国的医改方向的选择。
2006年4月6日至10日、4月28日至30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医疗卫生改革课题组两次赴江苏省宿迁市,对宿迁市区、沭阳县以及乡村的医疗卫生状况进行调研。调研者认为,目前宿迁市“看病贵”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老百姓的医疗负担反而加重,潜在医疗卫生问题令人担忧。
医改的收益:政府套现50年积累
宿迁是个贫困地区,教育和医疗卫生的改革是通过甩包袱(政府完全退出医疗领域)、卖学校和医院(盘活资产存量)、引入社会资本以扩大资源,促进竞争以提高效率。
宿迁地区134家公立医院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目前各个层次的医疗服务机构都已经由民间资本购买或经营,宿迁地区政府已经完全从办医中退出。在此过程中,政府是最直接的获益者,既可以通过改制盘活医院的资产,套现过去50年政府在医疗领域的积累,同时,等到民营医院免税期满后,政府税收也会增加。
宿迁采取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医院数量和医疗卫生总资产迅速扩张。2000年到2005年,全市医疗卫生资产从4.95亿元增加到17.78亿元,是改革前的3.59倍。医生的平均月工资由原来的2000元上升到3000~4000元,技术好的医生、主任医师和拥有股份的医生有更高的收入,一般医生收入差些。
由于竞争激烈,几乎所有医院的挂号费都很低,有的医院挂一个号可以看多个科室,有的医院甚至都不用挂号。一些基本医疗和常规治疗形成了竞争,不少常规医疗服务的单项收费也降低了,比如CT价格由300多元降到了100多元;B超由100多元降到了60多元。医院的药品单价确实也有所下降,一些常见的低价药品也重新出现。
医改的结论:老百姓花钱更多了
宿迁卫生局提供的数据表明:1999年与2005年比较,人均门诊费用市县级医院下降了8.3%,乡级医院下降了25%。在上述价格下降的同时,不仅没有一家医院破产,反而许多医院的收入大幅度上升。例如,报载宿迁市人民医院2004年收入9000多万元,而2005年上半年,医院的收入就达到6500万元;“沭阳县人民医院……光是一个骨科的进账,就从180万元增长到720万元”;仁慈医院的一位科主任也告诉我们,盖新大楼的3000万元贷款,3年时间就挣了回来。直到目前为止,新医院还在不断落户。
人均门诊费用、住院费用下降,而医院数量却迅速增加、医院收入也迅速增加。如果数据无误,那么医疗需求一定大幅度地持续增长。宿迁地处苏北,相对封闭,人口规模相对稳定,外来就诊人数不是很多,医疗需求不可能如此持续大规模地增加。医疗费用到底是贵了还是便宜了?理论上,“价格降低”和“费用降低”是两个概念。老百姓感受到的“看病贵”主要指的是医疗费用,是价格和数量的乘积。医院通过降低单项价格来吸引病人,而对于“量”,基本只能听从医生的安排。限制得了“价”,限制不了“量”,老百姓的医疗支出总额还是不断高涨。
其次,就是在竞争的医疗市场上,出现“医疗装备竞赛”。由于患者缺乏搜寻最低价格的能力,患者通常选择品牌医院、选择名医和高新设备。因此,医院之间的竞争主要不是表现在价格的竞争上,而是医生技术、设备之间的“医疗装备竞赛”,这将导致整个医疗费用的上涨。因为这些高新技术、先进设施往往是过剩的、不必要的。羊毛出在羊身上,医院的新大楼、新设备、挖人才的不菲费用,早晚要由患者来承担。(生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