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23日电 同样一片天,同样一片地;山,还是原来的山,水,还是原来的水;但物是人非,鹤岗市林业局五年巨变:
2001年初,该局16户经营性单位,13户亏损,累计拖欠职工工资5个月;全局生产、生活资金缺口高达900万元。 2001至2005年,全局每年利税均达千万元以上,五年累计实现利税5350万元;偿还历史欠账1100多万元,固定资产由3300万元增加到7300万元,净增4000万元……
变从何来?靠山“吃”山
“资源危机、经济危困”。以往一片萧条景象的鹤岗林业局施业区内,近几年却呈现出一个“人气升腾”的崭新局面。
每年适时季节,尤其是节假日,从鹤岗市通往山里,奔向细鳞河、十里河等林场的公路便几乎车流不息。许许多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及那里的新鲜空气把人们“拽”进山里。鹤岗林业局以全新理念,超常举措打造了一个令许多人不敢想象的“杰作”———鹤岗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
只有80余户林场职工,原来一年大多时间寂静得但闻空谷风声的细鳞河林场,如今人声鼎沸,气象迥异。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以来,这里已共接待游客近25万余人次。人们坐上皮筏子漂流在清澈见底的细鳞河上;步入林际,徜徉在傣家迎宾楼、摩梭风情寨、朝鲜万寿居、蒙古包、荷兰林苑、美国白宫、日本桂离宫、仿古长城、非洲部落、毛利草屋及北欧别墅之间,欣赏着来自傣族、白族、布依族、朝鲜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及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和东北二人转的表演,无不流连忘返。山清水秀的细鳞河,寂静流淌了不知多少年,不被人识,如今被“镶”上金边,泛起金波,喧嚣起来。
十里河等生态旅游景区则展现给人们一种韵味十足的纯大自然风光。
依托自然资源,鹤岗林业局近几年倾力打造旅游这一新兴产业,近几年旅游收入达550余万元。
旅游只是鹤岗林业局近几年新看点的一个。
45岁的十八号林场职工张清辉,原来是冬季木材生产的装车班班长,近几年他放弃老本行做了“木耳养殖专业户”。他家“坐袋”6万个,三口之家,年收入高达六七万元。有150户的十八号林场,坐袋木耳由2001年的200万袋发展到700多万袋,全林场仅木耳一项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
十八号林场只是鹤岗林业局的一个缩影。原来的副业成主业,全林业局仅袋装木耳已达1400万袋,是五年前的3.5倍;仅此一项,全局人均纯收入3500多元。
靠山“吃”山,全局建起食用菌、绿特色养殖、苗木花卉、山产品加工和北药五大产业基地;建立年产120万瓶山泉水的净化水厂;形成2万盒压缩木耳、150吨山野菜、万件鹿产品生产能力。
五年前,该局木材、多种经营和旅游三项产业收入比为8:2:0,如今已为4:4:2,以前经济“独木支撑”,现呈“三足鼎立”格局。
记者感言:“靠山吃山”,是人们对以往林业“背靠青山,有木可吃,衣食无忧”生活的传统写照。由于长期过量采伐,造成可采森林资源锐减,无论地方林业,还是森工系统均陷入“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窘境。同样陷入窘境的鹤岗林业局,近几年靠山“吃”山,吃出了一个“人气升腾”的崭新局面。观念一变满眼金,更新观念,转换视野,鹤岗林业人眼里看到的是:“林子不仅仅只产木头,山上有的也不仅仅是林子。”他们变林业经济为林区经济,同样的山,“吃”出了不同的东西。“山不转人转”
鹤岗林区是一个封闭的山区,辖区内没有乡镇村屯,更没有任何企业,大面积的林区是绝对的天然氧吧;清清的细鳞河落差理想、两岸风光旖旎……发展旅游产业是绝佳选择。可“打耗子还得有个油纸捻儿!”想让山变出钱来,首先得有钱———投入。没钱,怎么办?
“山不转人转”,鹤岗市林业局局长康晓峰调研后深思熟虑地提出。没钱,他们向上争取、四处筹措,千方百计拿到启动资金后,一项措施随后出台:“全局所有经营性单位,自行投资或招商,自行建设,自行管理,按总体规划建一处独具风格、特色的景点。”于是,“仿古长城”坐卧山沟,“美国白宫、日本桂离宫、非洲部落、毛利草屋及北欧别墅”在山沟里崛起。如此,“一步一步走,滚雪球式发展”,从一期直至五期工程,他们总计向大山里投资1700余万元。
建设出新招,老一套的国有、集体经营管理机制更要改革创新。新招随即再次出台:“景区门票及停车场、漂流经营权等等均实行竞价承包或租赁。”偌大的森林公园,四个景区,几十处景点,林业局只用了五名人员管理。
推动木耳产业发展,建木耳基地。没钱,实行股份制,局机关职工一次集资400万元,建起了占地20公顷,配有机械化食用菌加工厂,年生产黑木耳120万袋,猴头30万袋的全省集中栽培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黑木耳生产基地。木材生产量逐年锐减,局贮木场人员和场地闲置,场里百余名职工集资入股,如今肉牛批量饲养已达300多头。
观念一变满眼金。造林需要钱,没钱也造林。近几年他们推广股份制造林,“局里出林地,个人负责造林和管护,集体、个人二八分成。”局里不出一分钱,每年造林四五千亩。全局利用世行贷款造林2650亩,他们创新机制,实行经营权流转,不仅节约了每年的抚育、管护费用,还一次性收益400余万元。红松不能采,可全局每年可产红松种子几十万公斤;多少年来,这些几乎都与局和场没有多少关系,2003年,他们“流转红松种子采集权”,一次收益450多万元。每个林场都有大量的河流、沟系,却从来没把它们看成资源,近几年,他们扶持职工开发利用,放养林蛙、大力发展野生鱼饲养。“资源竞价发包,每个林场年收入几十万元。”
记者感言:发展生产、建国家森林公园等等,几年间鹤岗林业局陆续投资数千万元,外界不信;局内的许许多多职工称:“他们自己也不敢想象。”事业要发展,发展需要钱。钱不会自生,也不会有人施舍,只能自己想办法。观念一变满眼金。“山不转人转”,鹤岗林业局“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搭梯上楼”,走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他们的发展思路及管理模式均给人以颇深启迪。跳出山门
位于鹤岗市郊,在鹤岗至五道岗农场公路4公里处,去年6月30日,矗立起一座总投资1800万元,占地1.5万平方米,设计能力年产种猪1万头的大型种猪场。这里是鹤岗林业局创办的富森畜产股份公司。
搞林业的,办了一个我省东部地区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现代化猪场。林业局,近几年进了20几名学畜牧的大学生;借力借脑,富森畜产股份公司又与东北农业大学和“八一”农垦大学结成伙伴关系,企业成为两所院校的实验基地,两所院校免费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跳出山门”,他们变林业经济为林区经济的同时,开始“林外创业”。
搭建各林业局在鹤岗的直接对外窗口,局里筹资400万元,在市内辟建了占地2200平方米,鹤岗市最大的一家绿特色林副产品批发市场;19类、120多种山特产品在市区繁华地带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为林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打造了一个平台。
创造条件,积极争取,铺平山里通往山外的坦途,今年,有两条“通村公路”将修进该局的细鳞河和十里河林场。两条路总计66公里,耗资3000万元。
“所有房屋采用湛蓝色、统一规格的彩钢瓦,墙体统一水泥照面并粉刷,窗户统一更新安装成塑钢,统一规格的板障子、垃圾箱;重新整修的路面平整笔直,重新规划的绿化带草木葱茏。”进入红旗林场,这一切便会抢入你的眼帘。鹤岗林业局今年开始试点:建设“新林区”。
6月的红旗(林场)新林区耀眼夺目,但熟悉林业的人说“更惹人眼目的应该是这个林场11户职工在通往鹤岗国家森林公园公路两侧新建的门脸清一色圆木仿古,造型独特的‘商服一条街’———拿惯了斧头和锯子、一直靠吃木头过活、习惯于过半封闭日子的林业人,头脑里不再只有木头,把眼睛盯向了外面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林业人不能只搞林业。”在鹤岗林业局已成共识。
记者感言:鹤岗林业局由“饭吃不上,到不仅吃饱、而且吃好”,其事实及一系列做法,应该说不仅对全省林区,而且对全省广大农村亦不无启迪。同样的资源,同样的条件,不同的人为出了不同的事。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全省各地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难题需要解决,有些难题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或曰“无解”。其实,现实中很多所谓的难题,真的换个角度,换种思维,可能就已不称其为难题。这里的关键是观念和思路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