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青海盐湖集团自己制造的“盐湖8号”采盐船下湖采盐。当天,负责设计制造采盐船的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李浩放,荣获2005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集团公司总经理安平绥介绍说:“我们企业的百万吨钾肥项目今年就可以达标生产,届时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七个拥有百万吨钾肥生产能力的国家。 这些成绩就是靠着李浩放这些技术骨干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的。”
精密设计,造出国产采盐船
青海盐湖工业集团前身是1958年建厂的青海钾肥厂。1986年5月一期工程20万吨钾肥项目开工建设。为配套年产20万吨钾肥工程,厂里花1亿多元从美国引进了两条采盐船。采盐船运转过程中,出现了关键部位上的诸多毛病,给采盐稳定性和钾肥生产带来很大影响。
为改造采盐船,李浩放带领6名技术人员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咨询了国内外100多个科研院所、生产厂家,潜心研究采盐船的切割头传动装置、控制系统、导航系统等关键设计原理,全面了解并掌握了采盐船技术。经过两年时间的改造,采盐船技术得到改进,采盐稳定性大大增强。
掌握全套技术后,一个大胆的设想在李浩放心中形成:自主设计制造采盐船。一些专家对此疑虑重重:采盐船设计制造属于高精尖技术,凭企业自己的几名技术人员来实现国产化,谈何容易。经过详细而理性的分析论证,公司决策层下定决心,支持李浩放带领的采盐船技术小组的工作。
经过精密设计、精心制造,1998年9月,李浩放等人设计、组装的我国第一条国产采盐船——“盐湖3号”顺利下水作业,第二年正式投入使用,每天的生产能力可达6000吨,相当于美国进口采盐船的1.5倍,这为钾肥一期工程2000年全面实现达产达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9年,青海百万吨钾肥项目被确定为西部大开发首批十大项目之一,李浩放担任项目副总经理。百万吨钾肥工程需要8条水采船,盐湖集团决定由李浩放负责设计6条水采船。通过技术改进、创新,2004年,盐湖集团6条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采盐船研制成功,造价比美国进口采盐船便宜一半,仅这一项就为公司节省资金3亿多元。
创新工艺,保钾肥达标高产
在察尔汗盐湖建起我国首个大型钾肥工业基地,新工艺的成功应用功不可没。
青海盐湖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李小松介绍说,1989年基本建成投产的一期工程20万吨钾肥项目,由于设计时选择了传统的浮选工艺,投产后长期未能达产达标,产品质量与进口钾肥存在明显差距,销售十分困难。
盐湖集团面临两难选择:如果在老工艺基础上花钱进行改造,可能是个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如果采用新工艺,不但没有现成技术,而且要冒很大风险,一旦不成功,就可能断送企业的前程。1996年,时任盐湖集团副总工程师兼规划处处长的李小松,提出一期工程改造采用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反浮选冷结晶工艺。经过200多个日夜的奋斗,整个技改工作于1998年5月底顺利完成并达到设计要求。产品质量大幅提高,粒度稳定,生产出的氯化钾产品成了国内市场的抢手货,并远销东南亚。新工艺的成功应用,使我国钾肥工业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以李小松为主发明的反浮选冷结晶专利技术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专利金奖。
盐湖集团在随后的百万吨钾肥项目建设中,完全采用了反浮选冷结晶生产工艺。百万吨钾肥项目2004年3月试车投产,两年多来,反浮选冷结晶新工艺运行稳定。
依靠技术创新,青海盐湖工业集团的钾肥生产能力在近5年间增加130万吨。去年,盐湖集团生产钾肥149万吨,跃居世界钾肥产量第13位;实现销售收入16.7亿元,利润突破11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