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E组最后一轮比赛之前我曾撰文表示,希望加纳能够战胜美国进入本届世界杯16强,但当加纳果然以2∶1把美国人斩落马下之时,我又大感不爽,因为加纳的两个进球,似乎都有点儿形迹可疑,这就使得他们的赢球,会让人产生胜之不武的感觉。
限于篇幅,咱们只来说那个事后舆论相当一律的点球。
上半场的比赛已经进入了伤停补时,美国队的禁区里,双方两个队员跳起来争抢头球,随着加纳队员的倒地,默克哨声响起:点球!美国队的败局遂缘此铸成。
但电视慢动作回放显示,美国球员没有任何犯规动作,加纳球员的倒地,是因为他在块头和重量上劣势太大;在足球比赛中,因这种原因导致球员摔倒在地,是十分正常的事。默克之所以会误判,据中国金哨陆俊事后分析,一是他的位置不好,二是加纳队员跌倒的动作也比较夸张。
中场休息时,默克显然通过某种途径知道自己犯了错误;这个错误发生在决定小组出线权的关键场次中,性质当然严重。
那么,默克应该怎么办呢?陆俊针对此事发表评论说:知道自己判罚错误以后,切记,在下来的比赛中,千万不能或对受到伤害者心慈手软,或对得到好处者格外严厉,这样干只会错上加错。
单纯从技术层面来考量,陆俊之所云无疑百分之百正确。但换个角度透析此事——在明明知道有人因自己的失误受到伤害的情况下,依然心底不起波澜、神色不显愧疚、行止不受影响,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忽然回忆起看中甲、中超时的一些感受——面对那种出现了明显、甚或严重误判以后呈现“面不改色心不跳”状,依旧在绿茵场上耀武扬威,并且哨声愈加响亮、手势更显威严的裁判,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家伙可能是“黑哨”,拿了人家的银子,当然要给人家办事;接着就会想:这家伙好像是“官哨”,按领导的“旨意”瞎吹,也真难为他了;再下来呢,往往会怒火中烧:怎么一点儿愧疚之心都没有,这家伙真他妈的不像是个人!
默克显然不是以上所说的那几种人,他的一次误判给美国队造成了伤害,下半场的比赛中,无疑是在愧疚之心的影响下,默克的判罚显得对美国偏袒,这就犯了陆俊所说的“错上加错”的更大错误,不足为训。但正是因为这样,默克在我的心目中,就成了一个具有鲜活性情和可亲形象的好人;当然,是那种虽犯有错误却不失可爱的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