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邱春
三峡工程举国关注,库区移民尤为关键。
而来自市妇联近几年的综合调查显示,占我市库区移民人数一半左右的妇女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劳动技能较单一,大部分从事传统种植、养殖业。随着移民搬迁,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资源丧失,部分移民妇女成为新增的富余劳动力。
如何针对我市移民妇女的实际,为她们撑起安稳致富的一片蓝天,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及妇联作出了大量努力。
“我们真是不虚此行!”
昨日,由全国妇联、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联合组织的“女企业家三峡库区行”结束了在渝的活动。短短两天的考察,来自全国的女能人、女老总的行囊里多了一份份沉甸甸的合作意向书。她们说,这样的速度,源自对三峡移民精神的重新认识,源自对移民姐妹们的近距离接触,更源自重庆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据介绍,市委书记汪洋对这次活动非常重视,并作出批示:“全国妇联半年内两次来库区,且次次都组织有实际内容的支援库区活动,工作作风和务实精神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要求:“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好接待,并加强宣传,推动我市的对口支援工作。”市委副书记邢元敏不仅专门接见、宴请了女企业家,还陪她们一道考察库区企业和投资环境。
浙江温州瑞安市女企业家协会蒋会长感慨地说:“如果将库区比作一个家境还不宽裕的小孩,重庆的‘父母官’为我们展示了良好的家庭素养和踏实热情的家风,我们有信心出钱出力让这样的孩子学会致富的本领!”她当即表示,将鼓励协会150余名女企业家走进库区,帮助移民。
领导的重视还让女企业家们看到了双赢的希望。杭州地毯厂厂长赖梨花说:“女人办企业更注重实干,我们一定抓紧落实,早日将合作意向转化为帮助移民姐妹增收的项目和岗位。”
女企业家们感受到的,正是我市各级党委、政府为移民妇女工作倾注的殷切之情。
投放438万元为10个移民区县的近5万人解决了吃水难,发放450万元小额贷款使近4000户移民年均增收2000元……据介绍,近年来我市始终注重维护库区妇女的合法权益,解决移民妇女的实际困难,受到妇女群众和全国妇联的好评。
抓培训为移民妇女送来“金钥匙”
“Thankyou”,在三峡旅游的重点景区石宝寨,经常能见到三四十岁的农家大嫂操着不太流利的英语,向外国游客推销自己的鞋垫、木雕等纪念品。大嫂们说,多亏了忠县妇联等部门举办的英语和旅游知识培训班,让石宝镇上大多数的妇女能与外国游客简单对话,颇受游客欢迎。
据了解,近年来,市妇联共争取移民培训经费近100万元,对2.5万余名移民妇女进行了种植、养殖和加工技术的培训。一批农业院校的专家教授走进院坝,与移民妇女结成对子,定期进行现场培训;有关部门对一批农业女大户、女能人开起“小灶”,精心指导,让她们成为当地移民妇女致富的“辐射源”。
这些有针对性、多层次的培训收到不错效果。市妇联运用市财政的60万元专款举办“移民妇女家政培训班”,两年共培训出1500名大姐大嫂前往广东、北京等地务工,都受到用户的好评。
拓渠道为移民妇女添增收岗位
为帮助部分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移民妇女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我市有关部门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增收岗位。
作为移民妇女的娘家人,市妇联摸索出了“四个一批”的做法,即直接向乡镇企业转移一批,依靠“妇”字号实体和基地就近吸纳一批,组织进城务工消化一批,订单培训向市外输送一批。
两年实践,各地妇联转移移民妇女达3.4万人。江津市妇联通过当地“巾帼花椒基地”、“柑橘基地”等就近吸纳移民3000余人;涪陵区、巴南区的1797名移民妇女经过培训进城务工找到岗位;巫山县妇联与广东一企业签订了鞋垫的长期供销协议。
万州区巴乡村工艺品公司是由一群爱好刺绣、擅长女红的移民妇女在妇联等部门的扶持下成立的,总经理史磊说:“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关于帮助移民致富的决定和精神令我们备感振奋,相信咱们移民大姐的日子将更红火,咱们库区会有更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