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戒毒者充满了对新生的渴望
1、百万富翁吸毒变“负翁”
6月24日下午,记者来到市戒毒所,森严的高墙和铁网将戒毒所的戒毒者与外界完全隔离开来。这里对于37岁的红梅(化名)而言,早已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就连她自己也记不清到底是第几次被抓到这里强制戒毒了。
看到红梅深陷的眼窝、高突的颧骨、四肢血管上密密的针眼,令人心酸心痛。然而,说起自己吸毒的经历,红梅面无表情。10年前,红梅和丈夫经商赚了许多钱,成为了百万富翁。“那时,有钱人才能吸得起,我身边的款爷儿、款姐儿都吸!”红梅与丈夫竟将吸食白粉儿当作了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一次在与经商的朋友聚会时,朋友用白粉盛情款待了他们。随后,红梅与丈夫就一发不可收拾,开始时,还只吸食白粉,后来就发展到了注射杜冷丁,从一天注射两支到一天注射两盒(每盒十支)。随着吸食毒品量越来越大,百万富翁也变了“百万负翁”。每回红梅吸毒被抓都曾痛下决心不再碰毒品了,然而,一出去,她便好了伤疤忘了痛。
市戒毒所中队长金丽凤告诉记者,红梅一家人都吸毒,红梅的大伯哥、嫂子也全吸毒。没钱吸毒,红梅的大伯哥走上了以贩养吸之路,后因事发被判处无期徒刑。目前,两家都将年仅七八岁的孩子扔上了社会,成为了无人照看的“孤儿”。
2、女大学生吸毒自断前程
市戒毒所纪树森所长无比痛心地说:“毒品,造成了无数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殃及亲友、贻害子孙。尤为严重的是,吸毒人员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毒品问题正极大地威胁着青少年的健康,威胁着我们的未来。”据了解,目前,在这里戒毒的人员中,20岁到30岁的占了90%,30岁以上的占10%,可以说目前在戒毒所内的原吸毒人员绝大多数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
今年25岁的丹丹(化名),家在内蒙古通辽,父母经营着一家小饭店,生活虽说不上十分富裕,但在当地还是属于中上收入家庭。学习一向不错的丹丹,经过努力考取了某重点大学,还曾多次获得过学校的奖学金。大学毕业后,丹丹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遂回到了家乡继续寻找。
等待,是苦闷的。就在这苦闷的等待过程中,丹丹感到无所事事,遂频频地与小学、中学时的同学们进行联系。期间,几名无业同学将丹丹拉上了吸毒的道路。第一次吸毒时的经历,对于丹丹而言是终生难忘的。“他们都说吸了那东西,什么苦闷烦恼都没有了。当时,我工作一直没有找到,心情不好,特烦!”就这样,丹丹吸食了大麻。然而,当丹丹找到了一份工作后,她已经无法自拔,并越陷越深,工资不够了,便向父母索要。随着索要次数的增多,引起了父母的怀疑。父母痛心疾首的样子,深深地触动了丹丹的心。为了父母,更为了自己的明天,她痛下决心来到沈阳市戒毒。同样,女孩明明,家住大东区,是一名专科毕业生,学的是计算机软件开发。毕业后,找到一家不错的单位,工作业绩一直数一数二。然而,良好的工作业绩,却总也掩盖不了她吸食毒品的欲望。虽说她只有24岁,但吸食曲玛多、摇头水、连邦泰诺其却已有6年多。
在市戒毒所里,记者看到一张张年少的面庞,全部都写满了悔恨和痛楚。戒毒所对于吸毒者来说,那就是一个旧的自我的毁灭,一个新的自我的重生。透过铁窗,记者看到了诸多戒毒者望眼欲穿的目光,那是对自由的向往,那是对新生的渴望……本报记者王立军
摄影王大局记者电话:8155661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