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债压身:贫困大学生的窘境
高校扩招让不少西部贫困地区的学生圆了大学梦,但是,高额的学费、就业的艰难,使他们由原来的举债上学,再度陷入还债无路的窘境。在甘肃贫困农村,靠借贷数千元,甚至几万元供养子女上大学的家庭在逐年增加。
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目前学生家庭承担的教育成本比例在33%左右,西部则更高。甘肃省农业部门近年的抽样调查显示,在全省重新返回贫困线以下的农民中,因教育支出返贫的占50%。
会宁县大沟乡乡政府所在地的街道上有一个小卖铺。从3年前开始,这间小卖铺支撑着该乡新坪村56岁的农民闫怀中走过了几年不寻常的还贷岁月。一儿一女两个孩子相继中专和大学毕业,闫怀中为此从当地农行和信用社贷款4.5万元。他依靠小卖铺微薄的盈利支付每年的贷款利息。
6月17日上午,闫怀中早早起来打扫店内外的卫生,等待着第一个顾客的到来。在这条街道上,他常常是第一个起床,晚上又是最后一个休息的人。闫怀中的小铺子不到4个平方米,里间支床睡觉,外面摆着一些日用品。“我这些东西还拉不上一架子车。”
对闫怀中来说,他已经没有多少指望让中专毕业的小儿子挣钱还债。“只要他能把自己养活好,就不错了!”他摇着头说。儿子从甘肃财政学校毕业后一直在上海打工,月薪只有800多元,无论怎么节省,一月下来几乎花得所剩无几。女儿从华北石油学院毕业后怀着十分矛盾的心情考取了北京农业大学的研究生,闫怀中又增加了新的负担。
“今年3月女儿研究生入学时,七拼八凑只给了5000元学费,我实在拿不出来了!”闫怀中家有12亩田地,就是不吃不喝,卖粮食的收入也不过2000元左右。两个孩子上学期间,闫怀中在某烟草公司当临时工,每月800元的工资一到手,每人400元一份不剩全给两个孩子交了生活费,而其它费用全都用贷款来支撑。2003年,闫怀中离开了烟草公司,家里的情况一下子紧张起来。到现在,他还欠4.5万元贷款无力偿还。每年贷款的利息大约4000元左右,一年分两次还息,闫怀中很紧张地将利息还上,本金只能一年一年往后推。今年上半年,他实在没有办法了,就硬着头皮从儿子那里要了2000元,才还了一半利息。“我知道他也很不容易,那点钱只够自己花!”闫怀中知道儿子也很艰难。
他掐着指头算了一笔账,小卖铺一年的纯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加上从儿子那里凑的一些钱,还清每年4000元的利息仍十分艰难。如果不考虑利息,将每年2000元的收入全部用来还4.5万元的贷款,需要近23年的时间;如果算上利息……还贷的数额和时间对闫怀中来说已变成一个天文数字,不敢去想。
提起女儿往后几年的学费,他是一筹莫展。“万一借不上钱,只能继续贷款了!”闫怀中心情沉重。
同样是会宁农村籍的大学生刘光宏(化名),他用一年来的求职打工经历,感受了自己赚钱还债的辛酸与苦闷!刘光宏现在是兰州市某商场的见习领班。6月20日他上白班,早上8时许,他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从盐场堡租住的地方赶往公司。9时许,他身着黑色的工作装,打着领带,十分体面地出现在员工面前,显得很是精神。下午3时下班后,小刘很不好意思地对我说:“我想到网吧去查查资料,要不晚上到我住的地方去我们再聊!”“没关系,我们一起去。”
当日下午5时,从网吧里出来后,我和小刘一起返回到他租住的地方。他从一个纸箱里拿出了几个皱巴巴的土豆开始削了起来,过了好久才切出一小盘土豆丝。他说,街上的新土豆一斤8毛钱,舍不得买,面、土豆和清油都是从家里带来的,这样更省钱。我打量着他的房间,墙上挂着一套半新不旧的西装,床下有两双新旧不一的皮鞋。他看我很好奇,诙谐地说:“西装和那双新皮鞋是我从开封打工时买的,一直是我的‘公关’服,除了一些场合外,我平时舍不得穿!”在不经意之间,我发现了他床头上放的一个小本子,“那是我日常开支的账本,没关系,你看吧!”小本上记录着他今年4月份到6月份的开支记录。4月份:房费100元;吃饭160元;手机话费:40元;妹妹生活费100元;煤气等费用60元,当月总计460元。5月份各项开支总计400元。6月份尚待结算。小刘说,他现在的月薪是700元,等转正后就能拿到1000元左右,他计划等转正以后将每月的开支控制在350元左右,每月存上500元,利用3到4年的时间还清他上大学期间家里从信用社贷的2万元钱。刘光宏2004年从兰州商学院本科毕业,当年毕业后经朋友介绍到开封一家外资企业打工,月薪在800元到1000元之间,他想着无论如何也得把贷款给还清,再不能让父母辛苦了,但最终还是没存下多少钱,一年多来只给家里寄了2000元。
今年3月底,刘光宏辞去了开封的工作,赶回家中看到父亲仍然穿着两年前的一双布鞋,里里外外补了好几层,他伤心得哭倒在父亲的怀里。第二天他就赶到兰州找工作。
将来怎么办?小刘说,他不敢设想,“走一步算一步吧!”
会宁县一中副校长郑焕明从事基层教育工作20多年,他对当地老百姓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体味深切。根据他多年的观察和了解,在九年义务教育实行一费制之前,从小学到高中,会宁当地一个学生的直接教育投入在3.5万元左右,大学4年,包括本省和外地上学平均下来,最少也在五六万元左右,这样,从小学到大学,供养一名学生一个家庭成本投入基本在10万元左右。会宁县目前人均收入1000元左右,农村家庭基本都是五六口之家,就按一个家庭5000元的年收入计算,供养一个大学生等于一个家庭20年的收入。
贫困大学生不仅仅在会宁有,甘肃其它贫困地区也比比皆是。来自清水农村的黄明(化名)的求职经历似乎比刘光宏更艰难。
6月21日下午5时20分,在兰大电脑城一家公司,26岁的黄明正准备和司机到附近库房给几名客户搬电脑。40多分钟后,黄明回来了,我们坐在门口的水泥台阶上聊了起来,“今天基本没事了,我也可以下班了!”他说话不苟言笑,我尽量缓和气氛,希望彼此能轻松些!
我提出到他住的地方去看看,他沉默许久后才说,“我没地方住,暂时住在表哥打工的建筑工地上!”这时,他的神情陡然黯淡,眼眶里蓄满了泪水。
2003年,黄明从兰州某高校计算机系专科毕业,当年他先是在科技一条街一家公司干了半年,之后就去了青岛。在青岛他先后在网吧干过网管,又推销过化妆品和药品,甚至还和别人合伙做过水果零售小生意。“从400元到800元的工资我都拿过,但是基本上都养活不了我自己!”他说,到今年年初,他这几年总共给家里寄了4000元。黄明上大学时家里没有贷款,因为他是村上的第一个大学生,村里近30户人家,几乎家家都借钱帮助过黄明,大多数人家现在还有黄明父亲签名的借据,总共1.8万元的借款,还了4000元,还剩1.4万元。黄明的父亲几乎每年年底都要到借钱的人家很客气地告诉人家一声,“孩子他叔,钱今年还不上啊……”
黄明的经历同样也磨练了他自己。他坚韧,寡言,但很勤奋。他晚上给建筑工地附近的一个小学生代家教。“两个月我挣了2000多元,赶紧给家里寄了1000元,900元还账,100元给父亲买点茶叶!其余留下自己节省着花!否则我都不敢见那些好心的乡亲!”
“我没有钱租房,一日两餐,每天中午一个牛肉面,外加一个大饼,晚上就到表哥的建筑工地投宿,同时还能混一顿饭!”
甘肃高校的贫困大学生正在引起多方面的关注,来自甘肃省教育厅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有关数据显示:从2000年国家启动助学贷款以来至今,甘肃省属高校(不含兰州大学)享受贷款的学生23000多人,其中2005至2006学年度,全省26所高校享受助学贷款的在校贫困大学生就有11449人。根据规定,每名学生申请助学贷款一学年不能超过6000元,在校期间由财政贴息,毕业后,本息在6年内还清。该中心负责人说,“毕业后有6年的还款时间,这对贫困大学生从上学到就业,乃至成家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同时,随着省上、各高校助学机构的建立和完善,高校助学贷款工作正在有力地推进,据悉,2006到2007学年度,大学生助学贷款将由原来在校大学生的10%提高到20%,对贫困大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种福音。
本报记者 朱静渊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