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将大学生定位为普通劳动者。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认为,“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这需要广大毕业生尤其是家长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以多种形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的谈话对当代大学教育无疑是当头棒喝。长期以来,中国的大学教育被定位为精英教育。大学课程的设置,“重知轻行”,大学生毕业以后,缺乏最基本的动手能力。虽然这几年各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有所调整,但是,由于教育工作者始终将大学教育看作是培养社会管理者的特殊教育,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够,于是各高等院校出现了非常奇怪的现象:社会普遍需要的基本技能,在大学课堂学不到,学生为了获得就业的技能,不得不奔波在各类培训班上,考取各种专业证书。因此,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各高等教育机构负责人必须调整心态,对专业设置、课程内容重新进行规划。
不仅如此,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的谈话,对当代大学生也是很好的警醒。进入大学深造,并不意味着未来在社会上能够获得很高的职位或者丰厚的薪水,大学生要想干一番事业,必须从头开始,脚踏实地,一步步地进入到社会的高层。
然而,当我们按照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的要求调整心态,将高等教育还原为大众教育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上大学并不是一个“经济”的选择。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收费越来越高,大学毕业后,如果不能取得较高的收入,大学毕业生不仅会损失四到五年的工作时间,而且难以收回大学教育的投资。
一方面,中国的高等教育正走向大众化;而另一方面,普通高校收费标准却越来越高。现实社会的这种反差,不断地提醒决策者:当我们要求大学生和大学生的家长改变就业观念,适应大学大众化教育的时候,必须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制定合理的高等教育收费标准,把大学教育真正变成“大众化”的教育。
如果我们一方面强调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通过不断扩招吸引青年继续深造,而另一方面却不断提高大学收费标准,那么,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必然会进入恶性循环状态。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历史的趋势。在这个历史转折期,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在搞好义务教育的同时,必须千方百计地满足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社会的基本需求;在降低大学教育成本,科学合理地设置大学的专业和教学课程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投资回报问题,最大限度地缩短投资回报周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接受高等教育。如果将就业难的责任推卸给大学生或者大学生的家长,政府没有认识到自己应当承担的法定责任,那么,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必然会失败。
乔新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