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地奥发展之魂
本报记者刘传建当初借款50万元兴办的企业,17年后资产增值5200倍,成为拥有26亿净资产的企业集团。
当初7个技术人员一起创业,如今发展成为一个300余高级科研人才的团队,其中博士及博士后20人,硕士140余人。
这些变化靠的是什么?
六月的一天,位于成都高新区的地奥集团,国内数十家媒体记者聚集于此寻找答案。
“地奥发展的灵魂,取胜市场的法宝,就是科技创新。”地奥集团总裁李伯刚回答。
创新带来第一桶金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1200万人因心血管疾病导致心脏停跳。药用植物中所含的甾体碱甙,是治疗防止心血管病最为有效的成分。
17年前,李伯刚和他的课题小组首先攻克批量提取、分离纯化这一有效成分的关键技术。手中这一项科技创新成果,令他们更添走出象牙塔的勇气,决意踏浪市场经济大潮。很快,地奥心血康问世,给地奥的创业者们带来第一桶金。
接着,李伯刚和他的团队发现,长期以来,黄芪注射液一直被国内医院大量临床使用。但由于其有效成分的分子稳定性和安全性问题,医院制备的这一中成药不能较长时期保存,难以形成商品。地奥再次出击,从工艺技术上解决了黄芪注射液商品化流通、运输的技术难题。此项成果每年为地奥带来上亿元销售收入,还使传统中药向中药现代化转化迈出了重要一步,实现了中药注射液的产业化、规模化。
那以后,地奥尝到了科技创新带来的一个个甜头。
“两肩挑”才不是空话
刚起步的地奥很多地方花钱小气,唯独在科研投入上很大方。留德化学博士张国林感慨:李伯刚对科研人员搞课题攻关既信任又支持,经费基本能得到满足,有一次他购买仪器,公司毫不犹豫就拨付了1500万元。他曾给自己在德国的导师写信:我在中国的地奥,遇到一位最开明的老板……
地奥聚集人才,一靠营造不断创新的科研氛围,二靠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
在香港理工大学做博士后的王学超,加盟地奥从事合成药物研制。为解决王的后顾之忧,李伯刚多次奔走于成都和南充,终于解决了其妻的工作调动问题。王学超集中精力投入到心血管、肝炎、糖尿病等疾病领域的20多个新药研究中,先后申请发明专利十余项,部分新药还申请了国际专利。
建2.5万平方米的科研大楼,地奥投资1.2亿元;进口600兆超导核磁共振仪、八导生理记录仪等一流科研设备,地奥花费7000余万元;天然药物、微生物药物、基因工程药物等国内一流研究室相继落成……
目前,地奥与国内外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培养了一批博士及应用型创新专业人才,其科研水平在世界药学研发领域保持领先。“科技创新,没有一流的团队和优良的创新环境两肩挑,就是一句空话。”李伯刚说。
“红线”贯穿市场竞争
利用生物基因工程研制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当前唯一治疗肾功能衰竭贫血的特效药。因技术含量高、研制难度大、投入高,这种药我国曾长期依靠进口,每支进口价格400元人民币。6年艰苦努力,地奥人不仅成功研制出国产的EPO(依倍),还因降低了生产成本,每支售价仅为38元人民币。
“加入WTO后,我们首先面对的是国际医药制造业进入中国市场的竞争。”李伯刚总结说,竞争无处不在,科技创新必须成为贯穿始终的红线,即坚持把科技创新优势转变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优势,进而转变为市场优势、制胜优势。
迈普新是治疗乙型肝炎、肿瘤的多肽药物。地奥人不但率先在国内成功合成了胸腺肽α1,而且首次采用自行设计的生产设备,替代近千万元的进口生产设备,解决了多肽类药物扩大生产规模的难题,一举使地奥集团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高纯度胸腺肽生产基地。同时地奥生产的胸腺肽α1产品价格为198元,远低于进口产品980元的高价。这给地奥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2005年销售收入达1.52亿元。
目前,地奥一方面拥有63项自主创新专利,已有20项获国家授权、4项PCT国际专利,拥有10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3项科研成果先后分别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另一方面,地奥年工业产值逾16亿元,累计上交各种税费17亿元,利税连续9年居全国同行业前列,连续10年傲首四川同行业。
李伯刚自豪地向记者透露:随着国外又一批医药学高级人才的加盟,地奥研究所将升格为研究院。届时,地奥集团将成为人才济济的现代高科技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