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恰逢上海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失踪26周年的纪念日。作家叶永烈在刚刚闭幕的新疆书市上签售的《追寻彭加木》,理所当然地成为书市的最大亮点之一。此前的4月13日,新华社一篇“罗布泊发现疑似彭加木遗骸干尸”的报道,再次激起人们对彭加木的追忆。
于是,叶永烈开始对26年前写就的《彭加木传奇》进行大幅修改,对照当年的采访笔记作了全面的补充,增加了10多万字。直到今年“五一”长假之后,才完成这本长达30余万字的《追寻彭加木》。书的末尾还附录了叶永烈1981年以彭加木为原型创作的科幻小说《腐蚀》。
“这是一本采访异常艰辛而出版也历经曲折的书。《追寻彭加木》追寻的不仅是他的精神,也是一种真相。”叶永烈在新疆接受记者电话采访,细数了《追寻彭加木》创作的前前后后。
以第一手资料写成《彭加木传奇》
26年前神秘失踪的彭加木是中国著名科学家,时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率队在罗布泊进行科考,由于缺水、断油在罗布泊东南的库木库都克受阻。在向当地驻军发电报求援时,科考队长彭加木独自离开营地,并留下字条:“我往东去找水井,彭。6月17日10时30分。”
彭加木失踪后,经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特批,除了一名新华社新疆分社记者外,叶永烈是惟一获准进入罗布泊见证搜救彭加木行动的作家。
“彭加木是上海科学家,而我当时任上海科学技术协会常委,关心上海科学家的动向很自然。”叶永烈告诉记者,彭加木的失踪,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他当时匆匆踏上上海飞往乌鲁木齐的飞机。在乌鲁木齐只逗留一天,便坐夜车南行,然后换乘直升机飞抵茫茫黄沙之中的库木库都克……
在上海、乌鲁木齐、马兰核基地、“720基地”以及库木库都克搜索
现场等地,叶永烈马不停蹄地采访了50多位彭加木的亲属、好友、领导以及相关人士,以第一手资料写成《彭加木传奇》一书。
反驳26年前的不实报道
1980年11月11日,香港一报刊头版头条刊载了一则新闻。报道称,在当年的9月14日,一名“中国留美学者”在华盛顿一家饭馆里吃晚饭的时候,竟然看见了在罗布泊失踪的科学家——彭加木!报道写得有鼻子有眼,却缺少证明彭加木在华盛顿的照片。
在《彭加木传奇》中,叶永烈以第一手资料记述了彭加木失踪始末,反驳了海外谣传,歌颂了彭加木献身科学、献身边疆的可贵精神。
在修订出版《追寻彭加木》时,叶永烈通过朋友与当年那家香港报纸的负责人取得联系,但那位负责人仍然对1980年那则新闻产生的过程保持沉默。
《追寻彭加木》:一部写给年轻人的书
“‘罗布泊发现疑似彭加木遗骸干尸’的报道再次让彭加木失踪事件成为热点,而今不少了解事情真相的人都已去世,我参加了在罗布泊搜索彭加木的工作,这些材料无疑是独家的。”叶永烈说。
《追寻彭加木》从“‘疑似彭加木遗骸的干尸’引发的争议”说起,接着是“干尸险些被拿去展览创收”到“DNA鉴定”、作者紧急受命飞赴新疆,数次搜寻……读者被一连串事件吸引住后,开始对彭加木产生了兴趣,这时叶永烈才将彭加木的童年生活、与癌症的斗争、“文革”的经历等一一道来。
近日,在西单北京图书大厦纪实文学书架前,记者看到一位穿着清华大学文化衫的男生拿起《追寻彭加木》,一口气读了几十页。“彭加木这个名字很耳熟。”但他坦言,对彭加木他并不了解,可翻阅之后,发现《追寻彭加木》写得很有意思。
不过,26年前的彭加木是被作为英雄歌颂,人人对他都怀着崇敬的心情;而今,年轻一代对他已经非常陌生了,人们更希望书中展现的是一个立体、丰满的个体。
于是,叶永烈在书中特意增加“反思彭加木的失误”一节。他认为《追寻彭加木》是一部写给年轻人的书,希望年轻人能了解彭加木‘甘当铺路石子’的精神。叶永烈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他刚刚走过新疆塔什干沙漠。他说自己希望能够追寻彭加木的足迹,重走罗布泊,只是罗布泊不是单凭一辆车,一两个人就能走进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