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疆吐鲁番市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在高兴地翻看受赠的健康“口袋书”。
本报记者 彭 波摄
第十六届全国书市落下了帷幕,出版高层论坛、新书首发、签名售书、向贫困地区捐书……丰富多彩的活动在给读者奉献文化大餐的同时,也将民族文字出版物和健康“口袋书”如何走向市场等问题摆在了国内出版界的面前。
民族文字图书更需练好内功
36家民族出版社、23种少数民族文字、12000册民族类出版物亮相本届书市,使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成为本届书市的一大亮点:维、汉、哈3种文字同时出版的《新疆历史画丛》首次以连环画的形式展现了新疆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维文版《鲁迅文集》是我国第一套少数民族文字的《鲁迅文集》……
透过表面的繁荣,民族出版社社长禹宾熙告诉记者,当前国内民族文字图书出版整体仍呈萎缩之势,出版成本高、发行周期长、读者群少、购买力低是造成民族出版社不敢出书、出不起书的主要原因。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民族文字出版界已有了这样的共识:不能仅靠国家扶持,还需练好内功。“我国民族文字出版社重复设置、机构重叠严重。”禹宾熙说,我国现有中央、地方两级民文出版社,它们在同一市场竞争,难免出现选题重复、资源浪费现象。他建议,民族文字出版社要进行整合,并明晰权限。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副司长王英利在加快民族地区出版业发展研讨会上说,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出版资源,新闻出版总署将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扶持民族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包括建立民族出版基金,鼓励民族出版社多出精品;继续推进民族出版社与发达地区出版社之间的协作;组织全国出版界支持民族地区的出版事业;积极申请国家工程,加大对民族出版业的政策性扶持等。
健康“口袋书”要找“契合点”
一批健康“口袋书”在此次全国书市上受到关注。然而,来自出版商的销售数字却显示,这类图书目前的市场状况并不乐观,和不良“口袋书”争夺阵地,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出版社要面临的艰难挑战。
2005年,在中宣部的推动下,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接力出版社等多家专业少儿社发起了一场“净化口袋”运动。尽管开端很好,但如何在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寻找最佳契合点始终是一个课题。对于出版社而言,要找到有能力的“写手”,有很大的难度。
“口袋书”运作成功的另一个条件应是销售渠道。以往少儿图书主要在书店销售,大部分购买者本身并不是图书的读者,而是他们的家长。“口袋书”是小读者主动购买的,销售点主要集中在校园周围的书摊,这是出版社通常较为陌生的一个渠道。业内人士认为,口袋书是一个巨大的商机,政府指导不能缺少,出版社“联合行动”很重要,这都是健康“口袋书”占领市场的有效措施。
(综合本报记者施娟、彭波和新华社记者报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