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6月26日讯阜南县王家坝镇的知名度很高,因为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就坐落于此。自1953年建闸以来,王家坝人14次开闸蓄洪,每次都把滔滔的洪水引入自己的家园,为保护淮河中下游地区的城市、铁路、矿山作出巨大贡献。 近年来,王家坝镇党委发扬抗洪精神,励精图治,带领全镇人民共同描绘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画卷,成为淮河岸边一面鲜艳的旗帜。
几年来,该镇党委始终把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作为强基固本的核心和重点,紧紧围绕抗洪救灾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不懈地抓班子、强队伍,努力为建设美好家园、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富民强镇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
防汛抗洪,是王家坝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年年要面对的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每到汛期,该镇就成为决战淮河洪峰的最前沿,成为全县、全省乃至全国关注的焦点。面对桀骜不驯的洪水,镇党委坚决贯彻执行上级的决策部署,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充分发挥镇党委和各基层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周密部署、科学防洪,团结一心、靠前指挥。
2003年,淮河由于暴雨,水位陡涨。镇党委临危不乱、沉着应对,一方面组织突击队严防死守,一方面组织党员干部和基干民兵帮助库区群众搬迁转移。镇党政班子成员带头冒雨、涉水深入库区,进行“地毯式”清查。在淮河大堤上,镇党委组建的党员突击队,哪里有险情就冲向哪里;在被洪水围困的126个庄台上,成立126个临时党支部,叫响了“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干部一支标杆”的口号……
凝心聚力、加快发展是走出贫困、建设美好家园的唯一出路。几年来,王家坝镇党委带领全镇广大干群,发扬抗洪精神,奋力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使全镇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镇党委成员创新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农民协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该镇以道纪柳编工艺公司为龙头的柳编产业发展迅速,全镇400余户群众从事柳编生产,户均年增收3000元,真正形成“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他们在“阳光工程”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有组织、有计划地培训输出劳务人员。目前全镇外出务工经商6000多人,主要分布在广东、新疆、上海、北京等地。外出人员不仅学到了技术、增加了收入,而且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对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