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怡德文名:Rebekka(丽蓓卡)性别:女年龄:24岁籍贯:浙江杭州求学地:德国柏林哈特那克私立语言学校
为什么总把我当日本人
按往常那样坐车上学。地铁上几个年轻人热烈地讨论昨天那场世界杯的小组赛。 那场比赛日本队输给了澳大利亚队,先进一球的日本队最后十分钟被灌了三球。“看了比赛吗?……技术,体能都有问题哦……”“是的,有个球,就像这样……”其中一个男孩子比划起带球过人的动作。他们说笑间,有个女孩突然注意到了坐在左后排的我,然后小声说了句什么。突然车上安静了,如同平时大多数时候那样,很标准的德国式的安静,只有车轮过铁轨的轰隆声。其中一个男孩不时回头看看我,一脸尴尬,似乎想说什么,却又不好意思开口。我意识到了,也很清楚发生了什么误会,一阵好笑。我笑着和他们说:“没关系,我是中国人,不是日本人。你们继续说啊,我也想知道后来怎样了……”男孩做了个手在胸前顺气的动作,并长舒一口气,随后大笑,“我还担心我们在别人面前说对方球队不好,太没礼貌了呢。”其他人也如释重负一般。类似被认错的场景自从我到了德国有过无数次。“韩国人?日本人?……那你是哪里人?”我几乎每天好多次要不厌其烦地说我来自中国,我是中国人。好像从来没被认对过。甚至会有人一上来就和你说日语或韩语。有段时间特别反感,甚至讨厌和人要这么麻烦地解释。虽然欧洲人看东方人分不清楚,就和我们在国内看欧洲人也很难辨别出对方的国家,可亚洲只有这两个国家吗?后来,我觉得我很有必要清楚自豪地告诉他们,我是中国人。若我本身都不愿意明确这点,怎么让别人明确?
中国制造和中国文化一样让外国人敬佩
人在国外会很奇怪,性格中情感中的某些方面会被一件小事放大。也是在地铁上,有个老先生很有趣。当他知道我是中国人时,突然竖起大拇指说:“你们的国家很厉害,经济发展得太快了,你们做的东西质量也相当好,一点都不比德国差。你看我身上有很多中国做的东西。我的衬衫,我的皮带,我的袜子,还有我包里的眼镜……”他开始如数家珍,好像那个他夸耀的国家是他的祖国。说着说着,怕我不相信似的,还从包里把眼镜拿出来让我看镜盒盒底的标签。边上人也跟着说中国的工艺很不错。那天,我感觉到从没有过的自豪。我的语言学校的老师是个对东方文化有浓厚情结的人。他学中文快一年了,也去过好多个中国城市。他是为数不多可以用正确发音叫我名字的德国人。而且他坚持甚至固执地只叫我的中文名字,而不是我的德语名。每周我们都会有两个下午,在课后交谈。我教他中文,他陪我练德语口语。我很“自私”地选很多关于中国的文章给他看。我很想让他知道除了那悠久的五千年文明,今天的中国更加吸引人。这些生活中的小事确实让我感受到,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提高,一个民族的强大,确实可以使它的国民自豪。语言学校是个很有趣的地方。世界各地的人,有各种不同的行业和经历,各自不同来德国的目的。大家用一个都不是自己母语的语言交流。我念德语初级时,班上有个新西兰女孩,莫名其妙地高傲。那天谁都不理的她突然叫了我的名字,然后当着全班师生的面问我:“你们中国有火车吗?”她傲慢无礼的态度和略带轻蔑的眼神让我非常生气。我回答说:“你想知道很简单,你可以坐中国航空的飞机去中国看看。”全班都笑了。法国女孩轻声对我说,说得好。意大利人冲我眨眨眼睛。老师说我很会欧洲人的幽默。可我笑不出来。现在想来我觉得这是个并非笑话的笑话。不过来德国,我遇到的大多数人都十分友好。
德国人韩国人日本人都喜欢买国货
德国人热衷买国货,能买德国产的不会选其他的。尤其是汽车和家电。路上的汽车80%都是德国品牌。德国人家里小到一个打蛋器也是德国的设计师设计,德国的工厂生产。我有个德国朋友,他会在手机信号不好时抱怨“难怪被英国人(英国的两家移动公司在德国市场份额很高)芬兰人(这个不用解释了,诺基亚的手机,全球都卖得好)赚钱”,他也会在汽车熄火时说,“怪不得日本车美国车也能在欧洲卖”。可下次买东西时他还是毫不犹豫选德国产的。对比之下我有些内疚,因为我用的东西几乎没有中国的牌子。我一个韩国朋友,在柏林的三星公司工作。他家里的电器,清一色的三星。我和另外几个朋友开玩笑,说他买三星是因为职员有优惠。他说,韩国的东西好,能用自己的为什么要选别人的?这一点日本人更夸张,我认识的几个日本人,连酱油、女孩化妆用的小工具都特地从日本带过来。他们都不是为了省钱,因为这些东西在日本也不便宜,加上运费比在德国买贵多了。这些国家的人用国货的思想根深蒂固。有这样的民众支持,民族工业怎么会不发达呢?我以前总觉得,高喊爱国的口号是很做作的。可是我真的从未如此希望自己的祖国繁荣,从未如此作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MADEINCHINA,中国制造,这是我的标签,也是我最值得炫耀的品牌!
请你的孩子纸上打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孩子(包括小留学生)求学异国,浙江省每年通过中介成行的有上千人。他们怎样适应国外的生活?接受怎样的教育?有着怎样的感悟?又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如果你的孩子在海外读书,不妨让他写点故事,写点所见所闻,选材可以很开阔,给读者、给未来的留学生,提供一种视角和启示。稿件采用后,将获200元稿酬,这也算是你的孩子的“纸上打工”吧。联系记者:邹滢君电话:13857157306MSN:shinettmm@hotmail.comE-mail:(邮件中请写上详细的联系方式)(都市快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