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郁的国际味超强的创新力信奉市场成就一切
民营经济崛起“深圳模式”
深圳商报记者鲁军刘虹辰
10多年前,王丽还只是一名生产线上的打工妹,如今,她是远近闻名的专业麦克风制造商——深圳市豪恩电声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像王丽这样“英雄不问出处”的民营企业家,在深圳比比皆是;而类似豪恩科技迅速成长为行业龙头的企业也层出不穷。
过去5年里,深圳民营经济年均增长43.75%,增长速度令人炫目。目前,深圳民营企业达15.2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70%以上。
民营经济在国内的发展,可谓各富特色。“中关村模式”依托大专院校、由科技企业起家;“温州模式”的主角则是励精图治的当地个体户。相形之下,来自五湖四海的民营企业家们,在深圳创业创新,用实绩勾画出迥异于其他地区的民营经济发展新模式。这种被专家称为“深圳模式”的民营经济,有两大最显著特征:一是创新能力强;二是国际化程度高。而“深圳模式”的精髓,则是信奉“市场成就一切”。
国际化成深圳民营经济“脸谱”
“无论是民营企业家,还是民营企业,基本都具有比较浓郁的国际味。”这是专家对深圳民营经济外向程度较高的描绘。由于深圳有着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处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连接点上,使得来此创业的企业家们,从在市场上打拼一开始,就瞄准国际市场,管理、经营无不自觉与世界标准、国际惯例看齐。
深圳市永丰源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陶瓷企业。几乎每周,这里都要接待好几批来自德、日、英、法等国的客商,因此,该公司二楼电梯口处的一块欢迎牌,也几乎天天更新语言:英语、日语等等不一而足。而类似情景,在深圳大多数民营企业已屡见不鲜。
深圳民营经济的“国际化”特征,最明显处还在于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资料显示,近几年来,深圳民营企业产品出口年均增长都在一倍以上。截至去年底,全市获进出口经营权的民营企业近2万家,出口额约138亿美元。仅2005年,深圳新增经核准设立的境外企业和机构64家,新增协议投资总额3亿美元,其中47%由民营企业实施完成。
深圳民营工委副书记张国荣认为,自然资源匮乏、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缺乏等先天条件,决定了深圳民营经济必须走“外生”之路,即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缘、信息优势,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吸引国内外人才、技术、资本聚集,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
创新能力强成深圳民营经济共性
三十出头的深圳三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志雄,仅用10年时间便打造了一个音响王国。刘志雄坦言:三诺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把自主创新当成制胜法宝。1996年三诺成立之初,刘精心设计研究模具,开发出外观优美的音响,并在市场上一炮走红。其后,三诺连续五年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工业造型设计大赛,每年投资均超过百万元。这个命名为“三诺杯”的工业造型设计大赛,不仅打响了“三诺”品牌,而且为该公司的产品设计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理念。
“自主创新能力强就是三诺成功的关键。”据悉,三诺每年都会将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为了更好的开发新产品,2002年三诺组建了技术中心,从事重大关键技术、超前技术和重大项目的研究开发。目前,三诺技术中心每年推出近百款新型产品。有一组统计数据最能印证深圳民营经济的创新能力:目前,深圳科技研发人员的40%以上集中在民营企业;64%的民科企业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由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创造的产值占深圳民科企业总产值的88%。深圳是座移民城市,不同地区、不同人文背景的各类人才聚集此地,使这座城市具有无可比拟的包容性,也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大家各显神通,在创业道路上破浪前行。“从一开始,我们就始终坚持以市场为主导,从市场的需求出发,寻找商机,谋求发展。”采访中,不少民营企业家提到最多的词,就是“市场”。
“是市场成就了深圳民营经济!”深圳民营工委副书记张国荣告诉记者,在深圳,许多民营企业的成长过程本身就似一部传奇。特区建立之初,深圳只有6家个体户。深圳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企业对创新的需求和追求从未间断。2003年,深圳出台35条相关政策措施,使全市民营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与2002年相比,2005年深圳民企数量增长227%,年均新增民企28352家,平均每个工作日即增加100多家;总注册资本增长200%,年均新增注册资本359亿元;出口总额增长5倍多。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从2002年的15%增至2005年的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