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提出,“十一五”时期要继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黑龙江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比重大,下岗失业人员多,民营经济不发达,就业和社会保障面临严峻挑战。在解决就业和社会保障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创造就业机会,将其作为一个重要指标。 保障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再就业
当前,就业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劳动力供大于求状况将长期存在;劳动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凸显。一方面劳动力供过于求,另一方面许多岗位缺乏相应的人才;在经济比较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增长与就业发展不同步;老工业基地历史遗留就业问题亟待解决;灵活就业不稳定。
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研究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要求,建立国有资源型城市衰退产业援助资金,国家资源开发补偿基金,支持资源型城市国企改制,支持资源城市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2、加大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就业政策扶持力度。首先,确保并轨经济补偿金的投入。其次,增加对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的补贴。第三、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规模,鼓励创业。各级政府加强与各商业银行的沟通,采取有效措施推动金融部门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提高贷款发放比例。
3、完善境外输出就业政策,促进就业。必须从战略高度看待境外劳务输出就业问题,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就业,实现劳动力国际性安置,努力减轻国内省内劳动就业压力。目前抓住发达国家人口负增长,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劳动力短缺的机遇,抓好劳务输出工作。中国劳动力丰富、成本较低、在世界上有比较优势,理应在世界劳动力市场上更多分享经济全球化发展提供的就业机会。
4、强化职业教育,缓解劳动供求结构性矛盾。劳动就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劳动需求的预测,加大对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的财政投入,整合教育资源、社会资源,保证“培训有效、就业增加”。
5、积极发展就业弹性系数高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有效地解决失业问题,除了保持国民经济尽可能高速增长外,还要在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上下功夫,主要措施是发展就业弹性系数高的小企业,一般来说,小企业是劳动密集型的,等量地资金投入,小企业可以比大型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6、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促进就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为建设一个非户籍制、非身份制、非等级制和非单位制的双向选择,具有统一性、流动性、开放性和竞争的现代就业制度打下基础。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是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种制度。社会保障是民安所在。加快社会保障体系,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与动力,促进社会稳定,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
我国社会保障方面,面临着老龄化、城市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压力。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养老保障资金长期平衡压力巨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比较窄,不少困难群众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农民工、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渐突出。灵活就业人员大量增加,社会保障制度必须适应新的就业结构。
黑龙江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试点工作的实施,对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全面推进社会保障试点工作的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1、为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提供法律保障。黑龙江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国企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实施并轨的人员中有80%是以灵活就业形式实现就业的。约有130万人。确立灵活就业的法律地位,通过立法鼓励企业灵活用工,制定适合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方法。
2、提供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与管理的政策保障。当前,我省面临社会保障基金不足的问题。应采取多种方式包括依法划拨部分国有资产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扩大征缴覆盖等办法来扩大保障基金。除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外,地方财政也适当增加对社保支出的比例。
3、提供依法行政能力,努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开展“维护劳动者权益年”活动,督促用人单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严格执行工资支付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增强就业的稳定性。
4、搞好物质保障的同时,还要搞好社区服务保障。服务保障可以弥补资金保障的不足。人需要精神支持,因此,在社区建立社会心理的、精神的支持网络,在情感上给予特殊的人文关怀,在更大范围内扩展社会保障资源。(作者为省社科院研究员)(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