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6月25日专电(新华社记者高风、沈丹琳)“2002年春节,沙某送来一大块猪肉,十条大带鱼,两件上衣;2003年元月28日,省六建公司送来300元钱,一副对联;2004年夏,朱某送来两条裙子、一双凉鞋、三条裤子……”
在太原市市民余淑梅的家里,保存着一个发黄的日记本,透过上面记下的一笔笔“流水账”,既能看到社会对一个困难家庭的关爱,也能体会到余淑梅母女四人强烈的感恩情怀。
今年53岁的余淑梅原本是一名小学老师,大女儿出生后被检查出患有ABO溶血病,不但不能正常走路,连吃饭和说话也有问题。为照顾生病的女儿,余淑梅放弃了工作。在丈夫去世后,她又成了一个单身母亲。25年来,她不但把残疾的大女儿抚养成人,还把另外两个双胞胎女儿培养成一名本科生和一名大专生。
“我和孩子都很要强,但是与其说是我自己把三个孩子拉扯大,倒不如说是社会各方面帮我把她们养大的。”余淑梅说,这些年为了维持生计和孩子的学业,尽管她干过打扫一次卫生15元钱的钟点工,整理一公斤香菜2角钱的理菜工,编织1公斤毛线80元钱的编织工,但如果没有来自社会的帮助,家里的日子还不知会困难多少倍。现在,她们一家每月都能领到200元低保金,在河南大学上学的女儿也申请到了助学贷款。
在余淑梅一家记下的“爱心日记”里,时间、人物、事情一件一件都记得清清楚楚。谈到记家庭“爱心日记”的初衷,余淑梅感慨地说:“起先是怕时间长了记不清楚,一直坚持下来,没想到如今成了一笔财富。”
“记下来不是为了哪一天要还清,我们知道这些恩情就算用一辈子也还不清,但记录会让我们记住那些非亲非故的好人们,也能激励孩子们用心学习,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余淑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