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集散地转向西客站一带
北京毒品交易重地发生转移———
本报讯 记者昨天从海淀检察院获悉,该院对近3年来贩毒刑事案件的跟踪显示,北京毒品交易重地已经从过去的甘家口一带转移到人员更为稠密、复杂的北京西站。
据统计,2004年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受理贩毒刑事案件251件301人,2005年为178件202人,同比分别下降29.1%和32.9%。2006年上半年案件数量为121件149人,比2005年同期增长27.4%和44.7%。
从归纳出的涉毒案件的贩毒地点看,毒品交易的集中地点从甘家口转移到了北京西站,并呈现出以该客运站为中心向四面辐射之状。很多贩毒人员就是从该客运站购买到毒品后再转卖给他人。由于北京西站人员复杂、密集,流动性强,客观上为毒品交易提供了天然人体屏障,使得毒品交易更为隐蔽、难于发现。
从贩毒人员构成看,以2006年上半年为例,外地人与本地人各约占一半,绝大部分为无业人员,九成为男性,年龄多在25-45岁之间。
从贩毒方式看,以小额、少量、多次、现金交易形式为主;少数贩毒人以贩养吸,即以贩卖后剩余毒品供自己吸食的方式贩毒;个别为蹭吸方式贩毒,即帮助他人贩卖毒品时可以免费“蹭”点毒品吸。同时,贩毒人一般现买现卖,不持有大量毒品待售。
从交易毒品种类看,仍以“海洛因”为主,此外还有甲基苯丙氨(俗称“冰毒”)、氯氨酮(俗称“K粉”)、大麻等。同时,由于一些有一定药品知识与技术的人员的参与,毒品犯罪中“毒品”的种类呈现多元化。例如,使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加工成所谓的“克毒灵”非法出售牟利。
市高院昨天发布2006禁毒报告
涉毒50克以上将重判
本报讯 昨天上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向社会发布禁毒报告显示:6·26国际禁毒日到来之际,北京市各级法院共对104件贩卖、运输毒品等案件进行了公开集中宣判,对132名毒品犯罪分子分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以至死刑。对涉案毒品数量在50克以上的案件,均对被告人判处了重刑。
北京市高级法院有关负责人全面分析当前毒品案件特点时指出:当前毒品犯罪仍以海洛因、甲基苯丙氨为主,占审结毒品案件总数的90%以上。涉及摇头丸、杜冷丁和氯氨酮等毒品犯罪也有不断增长的趋势,特别是涉及毒品鸦片的案件数量增长迅猛,2005年北京法院审理涉及毒品鸦片案件就达到140件。
新闻链接
女性贩毒案件明显上升
本报讯 6·26国际禁毒日前夕,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该院审理的多起重大涉毒案件中,女性贩毒案件正在呈明显上升趋势。妇女易被他人操纵和在运送毒品中不易被怀疑等特点,使女性被告在毒品案件中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刑事案件。
据悉,市一中院最近三年半审结的一审毒品犯罪案件中,女性被告人20人,占被告人总数的30.3%,与过去涉毒犯罪案件相比,近几年女性犯罪的人数有明显的增多趋势。
该项统计还显示:因为毒品犯罪对个人的身体素质要求不高,女性不易成为怀疑的对象,一些法律意识淡薄的女性禁不住毒品犯罪暴利的诱惑等等,使女性被告在毒品案件中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刑事案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