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晚报网6月26日讯:
“海南拥有全国一流的环境,城市要建设,农村要发展,环境要保护,有必要将全省作为一个整体的地理单元,当作一个‘大城市’进行统一规划,注重统筹兼顾,进一步促进海南城乡、区域、社会经济、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 ”海南省决策者慧眼远虑,在全国率先进行省域城乡总体规划编制。
2003年,海南省建设厅开始组织编制《海南城乡总体规划》,这一没有先例的规划创新,受到了建设部的高度重视被列为建设部2005年软科学研究项目。2005年,该规划通过了海南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审定,并获得省政府的批准。
空间布局新颖全岛为一城
海南城乡总体规划从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合理分工的角度出发,按照海南自然地理特征、资源条件和历史渊源等因素,确定海南城乡发展的空间结构是:“一个生态绿心、两条产业经济发展轴、五大空间节点、一个半小时生活圈”,全岛形成一个“大城市”的架构,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
一个生态绿心是指山区圈层的中部山地自然保护区域。这是海南岛主要江河发源地,是重要水源涵蓄和水土保持的重点预防保护区,发育并保存着我国最大面积的热带雨林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生物种类繁多,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具价值和最有潜力的地区之一。
两条产业经济发展轴:东部旅游经济地区将打造成国际知名的热带滨海休闲度假胜地;西部工业经济发展轴从海口到乐东九所的西部沿海地区,重点建设工业产业园区,形成工业经济发展轴。
五大空间节点是指以5个城市(海口、三亚、博鳌—琼海、洋浦—儋州、东方)为重要空间发展点,形成集聚型、据点式开发。各重要节点之间以及其他节点之间建立高速通道连接(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不仅建立便捷的产业联系条件,更建立全省“一个半小时生活圈”概念,使全省各城市、各大开发区、各旅游度假区之间的空间联系都可以在一个半小时左右到达。
产业结构清晰全省一盘棋
海南拥有全国惟一的热带海岸,拥有丰富的热带农业资源和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依托资源优势,海南规划建立富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包括以热带高效农业和海洋渔业为特色的第一产业,以海洋资源开发型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以海滨度假旅游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形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的产业门类。
全省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大体分为东、西、中三大块。西部沿海主要发展现代工业,建设西部工业走廊,作为建设新兴工业省的空间支撑。东部沿海主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业,建设东部旅游走廊,形成国际著名的黄金海岸旅游带。海南中部台地丘陵地区发展热带高效农业。
海南城乡总体规划按全省一盘棋统筹规划7个产业功能区:北部城市综合产业功能区、东部滨海旅游综合功能区、南部热带滨海旅游功能区、西南部天然气化工产业功能区、西北部石油化工产业功能区、中北部热带高效农业功能区、中南部生态保护与生态农业功能区。
环境优势明显生态阳光岛
海南是世界上仅有的几块未被污染的“净土”之一。海南生态和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空气质量保持全国最优,被誉为“阳光岛、健康岛、长寿岛”。
海南城乡总体规划按照生态省建设的要求,将生态绿岛建设的总体要求具体落实到全省区域规划和空间布局中,划定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范围、内容,与产业规划、城镇建设规划相衔接,提出最佳开发利用方式和途径。在产业发展尤其是现代新型工业发展上,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
规划把全省划为4个生态功能区,即海洋生态功能区、海岸生态功能区、沿海台地生态功能区、中部山地生态功能区,在生态建设与保护中严格按各生态区系统进行保护,使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确保生态绿岛的环境优势。
乡村规划优先协调促发展
海南城乡总体规划改变过去那种就城市论城市,较少考虑乡村发展规划的旧思维,把乡村规划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指导。
规划将全省行政辖区的城乡用地进行整体设计和控制,城镇要为农业产业化服务,乡村居民点实行集约化建设,引导零星分散的小村落居民向中心镇或中心村迁居,引导山区条件差的村落居民迁移往沿海发达地区,引导乡村非农产业相对集中布局,城乡一体化统筹安排市政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休闲、旅游、娱乐、福利等各种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使农村与城镇同样享受到现代物质文化设施服务和便捷的现代基础设施,缩小城乡差距,改变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格局。
按照规划,海南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产业化相结合,统筹协调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省23310个村庄中,要有40%以上的村庄建成文明生态村,2020年80%以上的村庄建成文明生态村。(人民日报记者马应珊、人民网海南视窗余恒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