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
大昭寺位于拉萨的寺院。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尺尊公主入藏而建的,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
大昭寺是西藏第一座寺庙,建成时只用来供佛像、藏经,国为当时西藏还没有人出家为僧。 后来,经历代拆建,四周增设回廊、院落,建筑面积达25000多平方米。作为藏传佛教最神圣的寺庙,大昭寺并不从属于哪个教派。共教兴起后,每年这里便举行传召法会。历代的达赖或班禅的受戒仪式就在这里举行。
在拉萨,藏族人将大昭寺为中心的八廓街一带称为“拉萨”(藏文意思是佛地),由此可见大昭寺在拉萨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在大照寺多停留一段,认真仔细地研究它,你会发现实际上大昭寺是拉萨人生活的中心,周围人生活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它展开的。
唐蕃会盟碑
进入大昭寺前面的小广场,可以看到大昭寺的全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围墙围起的两块石碑。南边一块便是著名的唐蕃会盟碑,高3.42米,宽0.28米,厚0.35米,唐长庆三年(823年)用藏汉两种文字刻写。
公元7至9世纪,中国境内以唐最强盛,地域大,人口多,生产和文化都非常发达。其次是吐蕃,在公元7世纪初,藏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松赞干布进行了统一的伟业,在西藏高原上建立起强大的奴隶制吐蕃王朝。此后,通过联姻、庆吊、纳贡等形式,与唐朝缔强了政治上联系,经济、文化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公元前815年,赞普赤烈松赞死,其子赤祖德赞继位。继文成公主之后,金城公主入藏嫁与赞普赤祖德赞为妻。当时唐蕃之间大部分时间和睦相处,但时有战争爆发。此时吐蕃王朝内部分裂,国力削弱;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也由强盛转向衰落。因此,双方都愿和好,达到“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务令百姓安泰,所思如一”和“永崇甥舅之好”之目的。赤德祖赞为表示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之诚心,立此碑于大昭寺前,碑文相实无华,言辞恳切,现碑身已有风化,到今大多数碑文仍清晰可辨。碑的旁边有一棵柳树,据传由文成公主亲手种植,当地人称为公主柳。
唐蕃会盟碑又称甥舅会盟碑,因为吐蕃普赤德祖赞娶的是唐朝皇帝的公主,所以自然他的孩子自然就要管以后的唐朝皇帝叫舅舅了。
种痘碑
另一碑为种痘碑,是清朝乾隆五十九年驻藏大臣和琳所立。历史上西藏科技水平要比内地落后一些,直到18世纪末期还不知道运用种痘来防止天花病的发生,所以把出痘看成不治症。当时的中央政府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就让钦命总理西藏事务大臣和琳出面,在藏北浪荡沟地方,损资修建房屋,让出痘的民众去那里居住调养,由中央政府发给口粮,并传授了接种牛痘的方法,使90%以上的患者都活了下来。天花这一藏区的绝症得到了治疗和预防,便在大昭寺前树立了这块痘种碑。
痘种碑通高3.3米,宽1.2米。虔诚的百姓常用卵石敲砸,年深日久,现已遍体鳞伤,形成许多臼形窝坑,致使文字大多难以辨认。现在这两块碑都用围墙围起来了。
参观顺序
唐蕃会盟碑后面就是大昭寺的正门,这里不分昼夜,总是有许多信徒在磕等身长头。每天上午9时左右大昭寺的正门及所有佛殿都开放,以供香客和游客入内参观。旅行者可以选择下午由侧门进入游览,因为上午的当地香客较多。
上午参观的游客从正门进去,右手就是售票处。首先看到的天井式院落是藏传佛教中“格西”(藏传佛教中的高级学位,相当于博士)的产生地。1409年,黄教开山鼻祖宗喀巴在大昭寺创立传昭大法会,并将之确立为藏传佛教办最大的法事活动,从此黄教声名鹤起。法会期间各大寺庙的僧人云集此院,观看被寺庙推选出的杰出僧人进行激烈的答辩。
院落东侧有数排酥油灯,白天也总是长明不灭。由这里各个家庭的人负责加酥油。
酥油灯后面就是大昭寺主殿的正门,大昭寺最早的建筑都是从这个门开始的。外面院子都是后来修建、扩充的,这个主殿才是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建筑。由于多年信徒的磨擦,门口的石头地板已经光亮如镜了。
进入大殿左右各有两尊巨大的佛像。左侧为红教创始人密宗大师莲花生,他本来是印度的佛学家,公元八世纪进藏,在他入藏以后藏区开始出现密宗。右侧是未来佛。
大殿通道入口处右侧是关于大昭寺建寺故事的壁画,它生动形象地绘出了公元7世纪时的早期布达拉宫的样子,以及当年填湖建大昭寺的情景。要了解大昭寺,要了解7世纪时的拉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就一定要先看这幅壁画。
从左向右依顺时针旋转游览。第一间小殿,里面供有宗喀巴及其八大弟子,此八位弟子都为弘扬黄教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世(有一些汉文书上介绍松赞干布是第一个藏王,是错误的。松赞干布其实是三十三代吐蕃王。他是三十三个里面功劳最突出的,所以藏族以百姓称他是第一个伟大的的藏王。他的功劳,其一,是在公元七世纪时把整个的吐蕃藏区全部实现了统一,建立了吐蕃王朝。其二,把那个时候吐蕃的政治,文化中心,从山南雅砻一带迁到了拉萨。其三,是今天藏区普遍用的三十个字母描写的文字是松赞干布时期创造的。其四,他打开了吐蕃的大门,和周边的地区和国家有了大规模的交流。
公元7世纪,西藏在13岁便继位的松赞干布的治理下,国力强大。富有政治远见的松赞干布先迎娶了邻国尼泊尔尔的尺尊公主为妻,然后又派得力的大臣禄东赞前往长安请婚。公元641年,16岁的文成公主携使臣,侍女,大量陪嫁物品及一些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知识前往西藏。从此以后,唐朝和吐蕃之间的交流大大的加强了。
两位公主各自带来了一尊珍贵的释迦牟尼的佛像,作为最贵重的陪嫁。尼泊尔公主带来的是释迦牟尼八岁时的等身像,文成公主从内地的长安请来的是另一尊十二岁的释迦牟尼等身佛像。藏民公认这两尊佛像是最早进入雪域高原的佛像,然后为了供养这么神圣的佛像,佛经,佛塔,松赞干布就开始修建西藏佛教历史上最早的佛教建筑物,便是大昭寺和小昭寺了。
当尺尊,文成两位公主入藏的时候拉萨还很少有固定的房屋,更无宫室,人们都居住在帐篷之中,如何安置佛像便成了问题。在文成公主的建议下,松赞干布下令为其修建小昭寺,此寺大门朝东以示面向公主的娘家。
相传建大昭寺时,几次均遭水淹。文成公主解释说,整个青藏高原是个仰卧的罗刹女(如果有机会去西藏博物馆,推荐你一定要看一幅非常古老的唐卡,画的就是文成公主推算的吐蕃的地形)。这个魔女呈人形,头朝东,腿朝西仰卧着。大昭寺所在的湖泊原来正好是罗刹女的心脏,湖水乃其血液,所以文成公主说大昭寺必须填湖建寺,首先把魔女的心脏给镇住。然后同时文成公主还同时推荐了另外十二个寺院在边远地区,镇住魔女的四肢和各个关节,共建了十三座寺院。
按照文成公主所选的位置,建地首先要填湖。当时主要的运输工具是依靠山羊背着装着沙和土的袋子,就这样反忱个湖泊填平了,给大昭寺奠定了基础。其实今天的拉萨这两个字就是从大昭寺演变而来的。最早拉萨不叫LASA,古文书上都是RASA,RA是山羊,SA是土地,意思是山羊建的地方。后来因为修建了这样神圣的佛殿,里面供奉了佛祖的像,有佛经、还有四面八方的信徒来这里朝圣,大家都认为这个地方是佛地,所以又改称拉萨-LA在藏语里是佛的意思,SA是地。)达赖和一世班禅都位于八大弟子之列。黄教六大寺庙,甘丹寺为宗喀巴本人亲建,哲蚌寺、色拉、扎什伦布寺均为其弟子所建。
一座白塔矗立在西墙拐角之处,据说这座白塔是在修建大昭寺之前,从卧塘湖中所显现出来的。南侧第一间小殿,端坐着八大“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紧挨小殿。是手置耳侧,瘦骨嶙峋的白教创始人之一—米拉日巴的塑像。再行数步,小殿内置三世佛。将近大殿底部,有一站立的千手千眼的十一面观音,据说是一家藏民为纪念其死去的女儿而捐赠的,工艺十分精湛。
转过来第二间殿是观世音殿。当地人供养佛的方式很虔诚,在殿内经常能遇到当地一些家庭给观世音菩萨脸上涂金粉。
此殿右侧有松赞干布及尺尊、文成公主塑像。在藏民族的心目中,他们三个不仅仅是普通的国王和王后,他们是菩萨变成了国王和王后来教化藏族人的。两位公主体貌端庄,其中前面发髻高挽、黄型的大唐女子就是文成公主。
观世音殿再往前有一排塑像,其中一个头发花白的高僧,就是藏族人非常景仰的唐东结布。生于十五世纪的他在藏族历史上有两大功劳,为了筹措募捐修建铁索桥,发明了藏戏,所以也可以说他是一个艺术家。藏戏发明出来后,他到各地演唱,募捐化缘,然后买铁修了很多的铁索桥,同时把佛的哲理通过戏剧普及到老百姓的心中。除此之外,他同时也是一代名医,和另外一些高僧创立了藏医学院,在布达拉宫前边的药王山上研制藏药,汉病人救人传医。藏药里最重要的治胃病的“洁白丸”,就他研制的。
在南墙与东墙拐弯之处,有宗喀巴及其他教派的诸位宗师。东墙第一间佛殿是无量光佛。这里还可以看到公元7世纪的檀木的门框和上面精美的雕刻。另外释连牟尼前也有和这里同样7世纪的木柱,一柱8根。大昭寺2000年刚刚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诸多的条件中,最关键的就是这些木雕,因为在西藏其它任何寺院都看不到,只有在大昭寺有。这些木雕现在已经像铁一样坚硬了,敲一下,还会发出金属之声。毕竟看是经历了1400年的风风雨雨过来的传世国宝。
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
紧邻之处,便是藏传佛教眼中圣而又圣的佛殿,里边有文成公主入藏时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为什么这一尊如此珍贵呢?因为此像是释迦牟尼在世时,按照释迦牟尼本人形象塑造的。等像塑好后,那些弟子有幸请佛祖释迦牟尼自己给自己的佛像开光加持。藏族人认为它珍贵,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最重要的是认为见到这个佛和见到2500年前的佛祖没有区别。
主供佛后面的塑像也是佛祖,是公元11世纪塑的。佛像周围是释迦牟尼的十二大弟子。
佛祖前供的长明灯,全都是纯金的,这是1979年以后老百姓或信徒重新捐的。文革期间这里的很多灯都曾丢失或破坏。在这些灯里面最有意义的是正中间的那一盏,是班禅大师在1985年捐赠的。当时捐了两个大小一样的,分别操纵大昭寺和小昭寺。上有他的祝词和签名,祝愿世界和平、万物平安等。其他的灯都是普通藏民捐的,在逐年增加。1985年的时候只有7盏灯,到现丰增加了十几盏,以后还会增加更多。
主殿前有很多石制的巨大的酥油灯。这此灯是老百姓带来的自己添酥油的。
殿东南角有楼梯可以上到二楼和金顶。大昭寺主殿高4层,有20多个殿堂,上覆金顶、斗拱为典型的汉族风格,碉楼、雕梁是西藏样式,主殿二三层檐下排列成行的103个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则又呈现出尼泊尔和印度的艺术风格。
大昭寺的二楼只在早上开放。松赞干布的法王殿也在二楼的西南角。里面供有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公主、大臣禄东赞等塑像,也是早期的作品。二三楼之间有班丹拉姆护法神殿,这是大昭寺和整个拉萨城的护法女神。大殿的三楼平时不对外开放,僧人们在这里打坐修行。顶层四座巨大的金顶分别建于公元14世纪中叶和17世纪。
转向南墙,第一间佛殿里有数位欢喜佛。
下一间主殿的墙角边有一个小山羊的塑像。不要奇怪,很多当地人来膜拜它呢!这是为了纪念当时在建寺时山羊搬运沙土所立下的汗马功劳。为了感激羊对大昭寺的贡献,大昭寺里不仅给它塑了像,而且涂了金子把它当做神羊一样崇拜。
西往下的佛殿里有拉萨十分出名的一尊强巴佛,据说它掌握着西藏的风调雨顺,每年藏历新年活动结束前要把请出去绕大昭寺一周。
强巴佛殿外面的五位高僧就是萨迦五祖(萨迦派5位法位继承人)。藏族佛教虽然是一个整体,但后来由于实践和方式上有所不同,形成了四在教派:宁玛、萨迦、格举、格鲁。萨迦派影响最大时曾经统治了整个藏区,也就是萨迦王朝。萨迦王朝五个法王里面最后一个叫八思巴,就是在最右边的一个,是他把藏传佛教文化传给中原,介绍给汉族和蒙古族。后来八思巴双成了蒙古汗王呼必烈的帝师,也就是元朝的国师。他创造了蒙文,并把佛教文化带给了蒙古族。
在转过殿角,和刚才看到的大昭寺修建的壁画紧邻的壁画也一定要看一下,内容是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和公主组织的一个庆典活动,是为了大昭地竣工的开光典礼,实际上一个七世纪传统 (据说这样的的佛像全世界只有3尊,分别是释迦牟尼的8岁,12岁和25岁等身像。开始时佛像都在印度。佛祖去世后,佛法开始向东南亚地区传播。8岁等身像由尺尊公主带到西藏的,现存于小昭寺,但是据说由于文革的损坏已经不是很完整了。12岁等身你在南北朝时从印度经海上到了长安。唐朝时文成公主嫁到西藏,佛像作为嫁妆又从长安出发,越过青海一带藏区,用一整整3年的时间,爬山涉水才到达拉萨。而原存于印度的16岁等身像却已在宗教斗争中被深入了印度洋。因此这座12岁等身像拥有无与伦比的尊贵地位。无数佛教徒不远万里从家乡磕长头为到拉萨就是为了一睹这尊佛像尊容。
虽然说是按佛祖十二岁的形象做的佛像,但是看起来要大很多。藏民用自己的方式,把家里最值钱的东西珠宝捐出为供养佛,专门添加了佛冠,衣服和珠宝。如果运气好的话能够在给等身像描金的时候看到它身上穿的一套套华丽的服装。这些服装共有13层,分别是:
明黄色的丝绸,暗黄色的丝绸,明黄色的丝绸,云霞般的刺绣上半截衣,第在腰上的刺绣,印度毛毯,金黄色的锦被(下半身),金黄色的锦被(上半身),荷叶边的尤凤图案上衣(红背),下半截外衣(藏族特色的花边,金黄色外罩左右各一片,镶满宝石的金属外罩(和其他金挂饰及宝石,每天都可能有变化),五色哈达(挂在头上)
其中的主要织物来自印度,尼泊尔和中国内地。) 运动会的情景,包括摔跤、牦牛舞、面具舞、射箭等等。
壁画左侧的山就是药王山,上有电视塔。画上面的是原来的藏医学院,上面的白塔就是达达拉宫前面的广场侧的佛塔,原来是拉萨城的西大门。壁画右侧便是最早只有两栋主要建筑的布达拉宫,也就是松赞干布建的王宫。
逛完大殿,可出门绕大殿一周,此处共有380个转经筒,一个紧挨一个。边走边推动转经筒是很多虔诚的信徒必做的功课。
从庭院出来,回到侧门的售票处,有楼梯可以直通二楼和三楼的平台。在平台上俯视大昭寺广场以及远眺布达拉宫,辉煌的建筑在耀眼的阳光中光茫四射,灿烂无比。夏天这里还有茶座,在此可以休息。
二楼天井的东北角有一个梯子,通向三楼的小门,这里就是上金顶的入口。
门票价格:游客门票70元
游览提示:开放时间:09:00~18:00。游览需2小时。
交通提示:位于市中心可步行前往,乘中巴在藏医院下车,乘三轮车5元。
若在大殿内摄影需另会¥90元买一张摄影许可。第一次买票后最了保留门票,以后几天再去时仍然有效。请寺庙里提师傅讲解,¥50元/次。
美丽传说:传说:在建寺之前,文成公主运用阴阳、五行的方法,推测出了整个西藏的地形,并在此基础上选定了大昭寺的基址。文成公主说,西藏形似一仰卧的魔女,而拉萨的卧塘湖恰为魔女的心脏,因而只有填湖
建寺才能消灾驱魔。于是,松赞干布下令填湖造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