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第19个“国际禁毒日”,曾经被公安部悬赏20万元通缉的A级通缉犯、全球头号大毒枭刘招华于昨天站在广州市中院的被告席上。这是刘招华在2005年3月5日被捕后第一次出庭受审。他被控用自创制毒工艺狂造冰毒18.075吨,超过其案发前全世界一年查获的冰毒总量。
妻子、心腹、亲戚同时受审
刘招华的第三任妻子李晓青与刘招华同时受审。
据查,李晓青在刘招华的指示下,1999年11月4日和11月5日,将刘招华存在中国银行福建省建阳市支行李晓青名下金穗卡内532万元人民币赃款,转移至其家人及亲友名下,以逃避侦查。1999年11月6日,李晓青还筹集120万元人民币,在福建武夷山交给刘招华,协助其外逃。
同时受审的还有郭锐荣、郭荣堂、阮锦平、郭鸿飞。郭锐荣是刘招华的“心腹马仔”,打小就是和刘招华住一条街上的近邻。郭荣堂、阮锦平是刘招华的亲友,涉嫌替刘招华提供藏身地、提供财物,转移制毒设备和毒资。因包庇受审的还有郭锐荣的大哥郭鸿飞——一个老实巴交的摩的司机。
不属于法律援助对象
据悉,福州市律师协会专门针对此案召开了研讨会。刘招华的代理律师福建天恩律师事务所的陈代隆已于日前抵达广州。陈代隆曾向媒体表示,他是由刘招华二姐刘月春介绍,担任刘招华的代理律师,并非由福建省司法厅指派的法律援助律师。“法律援助对象主要是经济有困难的,而刘招华不属于法律援助对象。”陈代隆说。
而对于此前有媒体报道,他将为刘招华做无罪辩护一说,陈代隆表示,那样的提法是不准确的。“在法庭没有判决之前,任何人都可以被看做是无罪的。法庭还没有对刘招华进行判决,因此现在不能定他有罪。”
刘招华亲属有近10人将赴广州旁听。刘招华的二姐刘月春因为是证人,不能参加庭审旁听。但她仍然赶到广州,企盼能看弟弟一眼。
合作毒枭陈炳锡已受审
去年3月,广州市中院公开审判了刘招华的合作伙伴大毒枭陈炳锡。陈炳锡是广东普宁人,1998年前后,刘招华逃亡至普宁,结识了陈炳锡。两人一拍即合,刘出制毒技术,陈出钱,由刘招华组织安装并制造冰毒。在陈炳锡的金钱支持下,刘招华由原先的小角色迅速发迹成后来震惊世界的大毒枭,两人合作生产了12.36吨冰毒。目前,陈炳锡案尚未判决。
央视不直播庭审现场
此前有报道称,中央电视台将现场直播庭审过程。但据广州市中院透露,中央电视台将不会现场直播庭审过程。记者获悉,不能直播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刘招华制毒方法通过庭审广泛传播。
作为一个化学狂热爱好者,刘招华的制毒方法非同一般。普通制冰毒都需要麻黄素,而麻黄素是国家严加控制的药品。刘招华之所以能疯狂制毒18吨,就在于他制造冰毒的方法不使用麻黄素,而是用市面上随处可以买到的原料如苯丙酮等,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
刘招华的这一制毒秘方得益于一名化学教授的指点。1996年,刘招华以研制减肥药为名,请教西安交通大学一名退休教授,学会了制造冰毒关键的结晶工艺。
大批武警荷枪实弹进驻法庭
记者获悉,刘招华案是广州市中院审理的数额最大的一宗毒品案。由于此案案情重大,涉案疑犯身份特殊,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的保卫工作十分重视,该院所有的法警都将参与此次案件的庭审保卫工作。6名疑犯的押解方式实行3比1押解,即每3名法警押解1个被告人。
按照广州中院惯例,在审理重大的涉黑、涉毒案件时,为保障庭审安全,会有大批荷枪实弹的武警直接进驻法庭,在法庭的各个出口持枪站岗,参与庭审保卫工作。
庭审前半小时,法院门外会有数十名法警例行巡查,安检工作也会格外严格,所有旁听人员都不得携带刀具,以及一些可能有杀伤力的器械,甚至连矿泉水都不能带入法庭。据介绍,不能带水进入法庭,主要是为了避免带进去的不是水而是汽油等易燃物。
另外,广州中院在审理重大涉毒、涉黑案件时,会请公安机关出动防暴车协助保卫工作,主犯还可能实行单人独车的方式押送。此次的头号大毒枭刘招华也有可能采取单人独车的押解方式。
审判结果不可能当庭宣布
据广州中院的工作人员透露,由于案件重大,因此不可能当庭宣布审判结果。
刘月春告诉记者,虽然很快就要开庭了,但是她至今没有想过会有什么样的审判结果。“我没有那样(最坏的判决结果)的心理准备。”刘月春说。
在刘月春的印象中,刘招华是一个头脑非常灵活聪明的人,很喜欢研究化学。“如果他能潜心研究制造药物的话,一定是个人才。”刘月春说。
“去年6月份,他在看守所给我写信,说他在被抓之前就已经研制出抗癌和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刘月春说,“我们真的很希望,如果有机会的话,他能在监狱里用他掌握的技术继续研制药物,做一些对人类和社会有益的事情。”
曾在警察眼皮底下骑车逃跑
刘招华在1996年的上半年就成功造出15公斤冰毒,藏在福州省立医院影像楼4层的资料室内。此后,他的同伙陈文印(已判刑)从中取走5公斤贩卖,在交货时被抓,由此引起了警方重视。因为这些冰毒没有使用大家认为制造冰毒必须的麻黄素,而是用市面上到处都可以买到的原料,用普通的化学合成技术制造的,这在当时还是闻所未闻的。由此,刘招华第一次进入了警方视野,他的9年逃亡生涯也由此开始。
世纪大毒枭刘招华从福建老家逃离后,一直活跃在广东普宁、广州等地。据了解,1999年刘招华当年曾经落脚广州天河岗顶的一家大酒店。1999年11月4日,广东警方曾在该大酒店开展对刘招华的抓捕行动。
1999年11月4日,广东警方在开展代号为“11·4”抓捕行动前,曾在广州市郊区一仓库内缴获12吨冰毒,如此大量的冰毒足足摆放了一个足球场。刘招华自认1999年11月4日中午,他接到了同伙陈炳锡的电话,得知12吨冰毒被广东警方全部查获。当时刘招华的第一反应是出事了。接到电话之后,刘招华立即赶往另一家大酒店,和陈炳锡秘密商议了2个多小时之后,他决定返回原住的大酒店收拾行李,然后逃离广州。
据介绍,就在警方得到消息赶往大酒店时,刘招华也正在回酒店的路上,这是抓获刘招华的最好机会。然而狡诈且当过法警的刘招华到达大酒店楼下时,已经发现酒店被警察包围住了。刘招华仍心存侥幸,企图返回酒店房间拿行李,不过他选择了一种反常的方式上楼——从楼梯步行到8楼。
据了解,刘招华所住的818房在B栋,酒店客房的A栋与B栋是相连的,形成一个L型,818房正好就在L型的拐角处。如果站在818房,该房朝南向大约2米就是走火楼梯,朝前一直有3个电梯;朝东向也有一个电梯。
刘招华在楼梯口发现了警方的侦查员已经进入了他住的818房间,看到房间里有陌生人,刘立即迅速转身从楼梯步行下楼逃出酒店。
而此时,警方已经在广州布下了天罗地网,在重重包围之下,刘招华表现得异常冷静。刘招华从楼上下来时已有很多警察了,他就骑着自行车一直骑出天河,然后拦了一部出租车到了厦门。
综合新快报 东南快报
“我要在医药学方面发展
一定是专家”
——记者与大毒枭面对面
2005年3月10日,《人民公安报》记者胡玥被授权独家采访刚刚被抓获的刘招华,采访在福建省看守所特审室进行。
刘招华一坐定,侦查员阿光便将已沏好的茶水递给了刘招华。刘招华看了看纸杯说:“今天的茶不错!”
阿光说:“刘招华,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公安部的‘胡处长’。”
刘招华嘴角挂着一丝看出某种破绽的笑:“公安部哪个处的?”
记者:“你猜猜看?”
刘招华:“要我说嘛,公安部缉毒局的领导来过了,省厅缉毒局的领导也来过了,现在再来的,肯定是要搞宣传报道的文字记者吧?”
记者将随身携带着的DV机、录音机以及照相机统统从包里取出来,问刘招华:“你不介意吧?”
刘招华冲记者笑着说:“当然,没关系,我不介意!”说着,用左手从兜里掏出一把糖来放到桌子上,旁若无人地剥开一块放进嘴里……
见记者笑起来,刘招华也笑着说:“吃糖有什么好笑的?吃糖可以防止老年痴呆!”
记者:“反正你也活不到老年,还怕痴呆不痴呆?谁给你的糖?”
刘招华:“跟我住一个号里的,他们有什么好吃的都给我吃!”
记者:“人家为什么都给你?”
刘招华(得意地):“我随便告诉他们一个方子,他们以后出去,一生就衣食无忧了。”
记者:“什么方子?不会是冰毒配方吧?”
刘招华:“你不要这样想我,我在医药学方面也还是很有研究的。从前一个算命的跟我说,倘若我要在医药学方面发展,一定会是医药学方面非常有造诣的学者或是专家。”
据《人民公安报》
王小丫对话刘招华披露落网内幕
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6月12日播出追捕大毒枭刘招华内幕的节目,以下是节目内容:
学生时代的刘招华对化学十分感兴趣,在同龄的学生中,他的化学成绩有着明显的优势。
小丫:“100分的满分你能考多少分?”
刘招华:“起码考95分。”
1996年,从法院辞职的刘招华第一次开始制造毒品。虽然制毒工厂被全盘端掉,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制造冰毒的念头,而是继续寻找合作的伙伴,与陈炳锡的第一次合作也因为排放有毒物质被发现而被迫终止,但他却将工厂迁到宁夏,继续生产并扩大规模。
小丫:“你在宁夏的时候,一天能生产多少冰毒?”
刘招华:“一天一吨多。”
罪行暴露之后,刘招华在逃亡生涯中依然没有放弃继续制造冰毒的念头。他随身携带着最新版本的化学书,并继续研究冰毒的制造工艺。
小丫:“你对化学很感兴趣?”
刘招华:“应该来讲我有这个天赋吧。”
刘招华说,成为一个冰毒“毒王”是他的梦想。虽然,刘招华一开始制造冰毒就被警方发现了,但他不但没有收手,反而越做越大。“11·4”行动之后,刘招华从广州逃到了广西。他在桂林成立了生物工程公司,还在桂林的临桂县租赁了1600公顷的土地,大规模种植红豆杉。两次逃亡之后,刘招华为什么还敢公开在社会上露面呢?
刘招华:“你要记住一句话,我是个赌徒,当很多人认为我没有本钱的时候,往往我还有本钱。”
刘招华8年逃亡生涯的最后一站,选择了养育他的故乡——福建福安。喜欢和命运赌博的他一方面坚持认为越危险的地方就越安全,而另一方面,在长时间疲于奔命之后,他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也越发深厚。
刘招华:“我最后一个愿望是回故乡看看父亲的坟墓。”
从小信佛的刘招华十分相信宿命,从福安老家逃出后的第一站他就是在寺庙中度过,而他所有的化名中都带有木字,信命的他坚持留在国内。虽然刘招华曾多次侥幸脱逃,但是各地警方和群众对他的模样和脱逃手法也更加熟悉,A级通缉令的发布终于给了他致命一击。
制毒、贩毒和吸毒一样,都让人上瘾,就像刘招华自己说的那样:“从你干上毒品的那天起,死亡就是最终的结局。”CCTV《经济半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