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达·芬奇密码》在全球的热映进入收官阶段,但一个话题持续发酵:对于这样一部有着惊悚情节的电影,其他国家依据分级制纷纷进行了局部限制,而中国在分级制尚未出炉的背景下,一刀未剪,全线上映,是否有行事草率的嫌疑?
另一方面,性内容也悄然成为近期部分国产电影的反映对象。 电影审查对这个敏感话题宽容度的扩大,又是否可以看成是分级制出炉的“试水”前奏?
不再只是“等你回来”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的观察,2006年上映的国产电影对性内容的表达确实比较集中,特别是在台词上隐含着成人才懂的趣味性。
《理发师》是这类电影的代表。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月黑风高的晚上,画面漆黑一片,传来男女主人公的对话:表哥,轻点,会疼的。/摸一下也会疼/那当然啦/那,那你先来吧……对话被女主人公的父亲听到,不禁摇头叹息,也让观众产生了偷窥的欲望:这两个人到底在做什么事实上,他们是在救助一只受伤的小鸟。
另外,在结婚典礼上,胡司令送给手下一头雄鹿以壮阳,并说出一句颇为流行的广告语“改编版”:对你好,对新娘子更好。其实这一情节与电影叙事的推进没有关系,就是为了观赏的趣味性而特意安排的。
而另一些电影,性内容则成了整部电影情节推进的关键环节。
《芳香之旅》,电影最大的转折点在于特定年代老崔(范伟饰)和春芬(张静初饰)新婚之夜不慎摔坏了领袖的石膏塑像。劳模老崔一生以受到领袖的接见为荣,尽管两口子连夜将石膏块掩埋,但老崔却出现了无法治愈的性功能障碍。这就造成有了婚姻的春芬,身体却如花苞,从未“绽放”,女性的悲剧命运得到最为饱满地展示。
《血战到底》,汽修工人吴宇川(吴镇宇饰)也是因为性功能障碍,跟妻子的关系面临崩溃。在随后的故事进展中,吴宇川陷入歇斯底里以求“血战到底”,听从算命先生的言论,疯狂地寻找“命犯”自己的“小人”,也就有了内在的依据。
另外,宁瀛电影《无穷动》中4位女性吃鸡爪的场景,因其所蕴含的浓烈性意味一度引发轩然大波;电影《女人,女人》则明确传递出“只有性爱和谐才能家庭和谐”的理念,电影中女主人公忙于公务疏忽丈夫的性要求,才导致他走向外遇。
曾经的国产电影,男女之情被压抑,只能在片尾用火热的眼神和“等你回来”之类的话语含蓄地表达。现在国产电影开始直面性内容,而且其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全民“媒介素养”亟须提升
周星说,国产电影不再对性内容羞羞答答,是社会开放度和道德宽容度不断提升的具体体现,也是电影创作上寻求人性表达的必然结果。同时,管理者之所以宽容地颁发市场通行证,在于他们的思想也在不断开放,并且已经了解到,对于大多成人观众而言,这样的内容“如今已觉不新鲜”。
“一部分好莱坞、日韩、港台电影,都涉及到了性内容。所以一旦国产电影涉及这些,并不像以前那么敏感,可以说这些外来电影已经给观众打了预防针。”
不过,专家更多地表示出担忧。“尺度的放宽,很可能导致性成为商业噱头。”例如上世纪80年代末,根本没有出格情节的电影《寡妇村》在上映前亮出“儿童不宜”的告示。影片虽然获得了商业票房,但炒作手法十分低劣。同样,1994年上映的《画魂》中巩俐饰演的潘玉良被美术学院学生临摹的镜头,虽已经过技术处理,但依然被香港投资方炒成影片的一大“卖点”。
在第1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研讨会上,浙江大学影视研究所所长陈晓云指出,中国电影一涉及到性内容,大多不能让人产生美的感受,更多的是让人掩面不忍睹。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军也认为需要警惕“为性而性”的现象。电影需要正视性内容,但只能是适当表现,社会的道德宽容度近期不太可能容忍纯粹的情色电影出现,电影创作者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至此,一个悖论出现:社会对电影表达性有一定的宽容度,但又不能全面放开,于是电影一旦涉及性内容,表达方式都颇为含蓄隐晦,观众对此是否能够领会
第1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无穷动》专场见面会上,一位女学生向导演宁瀛提问:电影中“吃鸡爪”的场景到底是什么意思宁瀛只好搪塞着说:这是什么意思你都不知道,那你这么多年白活了。
刘军认为,这说明电影创作者需要提高表达技巧,不过更重要的是社会公民的“媒介素养”亟待提高。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人们对获取到的媒介信息有解读和批判的能力,也就是说不仅能看得懂,而且还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刘军曾留学英国,据他观察,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完备的体系,在小学就开设这样的课程,电视也设置相关栏目,多角度让民众知道如何更科学地理解一幅画面以及怎样判断信息的正确与否。
一个人具备了良好的媒介素养,就不是被动地接受电影的情节,而是主动地去欣赏,不仅可以获取艺术享受,更重要的是身份发生转换,由消费者成为批评者。
“如果性内容不能被观众理解,有可能反向作用被夸大,这样就得不偿失。”周星说,社会对性内容的宽容度在提高,与此相适应,社会成员的读解能力也应该加以提升。
推行“分类管理”
成为合格的批判者需要一定的知识或者经验储备,这恰好是成年人的群体特征,但电影是公开放映的,所以就不能忽视未成年人的接受心理。
《十面埋伏》上映的时候,一位家长带着八九岁的女儿到电影院观看。出电影院后,家长问孩子怎么看这部电影,孩子的回答是:“色色的。”让家长很是尴尬。
周星认为,电影对性内容越来越青睐,并且得到主管部门的应允,这对于分级制的确立有积极触动作用。
中国电影的分级制曾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电影分级制出台在望”是很多媒体打出的标题,但近期这个话题慢慢走向沉寂。
分级制的实施可以给电影创作带来自由的空间。周星认为之所以存在反对分级制的力量,在于他们试图对电影创作设置一道堤坝,但一味地浇筑堤坝可能遭遇“不可承受之重”,理想的方式是分流。
“一旦分流,就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人们这边是一条汹涌的大河,假如想下水游泳就需要做好各种准备;而那边是一条小溪,可以很轻松地游览。其实,分级就是分流,各得其所。”
刘军认为建立电影分级制有其迫切性,但在迟迟无法出炉的现实情况下,“分类管理”值得推行。
身为一名家长,他同样存在困惑,带孩子去看电影时也不知道是否适合孩子观看。所以他建议一些行业组织或社会公益组织出面,对近期上映的电影进行科学地简易分类,给观众特别是家长提供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