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度的铁矿石价格悬疑尘埃落定,长达7个月谈判画上句号:宝钢集团代表中国钢厂与铁矿石主要生产商必和必拓公司达成价格协议,精粉矿和块矿价格比上年度上涨19%,与另外两家铁矿石巨头——澳大利亚力拓集团下属哈默斯利公司和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也达成同样的价格协议。 这一涨幅与此前为全球大多数钢铁生产商接受的“首发价格涨幅”一致,而人们期待的“中国价格”并未出现。
日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2006年度铁矿石价格谈判中出现了一些违背谈判规则的行为,对此我们表示遗憾,并强烈希望供需双方共同研究,寻求合理的解决办法。国际铁矿石贸易供需双方应当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求得共同发展和实现双赢。”
失利主因:
行业散乱、集中度低
铁矿石定价谈判开始于2005年10月24日。控制着世界70%铁矿石产量的世界三大铁矿石供应商,曾计划将2006年铁矿石的价格提高24%至30%。欧洲、日本和韩国的钢铁制造商先后同意19%的涨幅。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力图抑制价格的上涨幅度。
中国钢铁行业散乱、集中度低的现状是造成谈判失败的重要原因,中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李新创认为,三大铁矿石巨头垄断了大部分货源,而作为需求方则是中国千家左右小而乱的钢铁企业,谈判地位的悬殊导致国际铁矿石供应商在谈判中占据有利地位。
针对这一局面,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对国内进口铁矿石企业发出呼吁:提高集中度,提倡依照国际惯例把现货贸易转变为以长期合同为主。同时,要进一步强化行业协调和企业自律。
可能影响:
埋单费超百亿,企业整合加速
据测算,中国钢铁企业将花费100多亿元为19%的涨幅额外埋单。但业内人士分析,我国钢铁市场价格的先期回暖已提前消化了涨价预期,同时加上炉料、运费、汇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19%的涨幅对钢铁企业带来的冲击效应将不会很大。
行业分析师吴粤表示,目前中国拥有进口铁矿石资格的钢铁企业和贸易商已从最多时的500多家减少到99家,现货市场哄抬价格的混乱现象得到有效控制,但是离有序进口还相差太远。整顿铁矿石进口秩序,制定实施铁矿石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和进口企业资质标准,由此减少多头进口、高价抢购的风险将是较长期的任务。
国际著名评级机构惠誉专家陈东明强调,铁矿石价格的上涨将进一步挤压中国钢铁企业的利润率,而这将“加速中国整个钢铁企业的整合进程”。
未来走向:
将话语权转化为定价权
陈东明认为,中国是市场上的最大买主,但此次谈判并未完全体现出定价能力,这表明,“中国仍处于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转化过程中”。
尽管此次谈判没有带来直接明显的成果,但与去年的谈判相比,中国钢厂在谈判中的“话语权”已明显增强。业内人士评价,通过谈判中国钢厂已明确发出三大信号:一是全球铁矿石价格谈判必须全面认真地把“中国因素”考虑进去;二是现行的价格谈判机制存在明显的问题和缺陷,需要供需双方认真寻找改进和完善的办法;三是铁矿石供求应该建立在更加牢固的长远合作的基础上。
从长期看,要想把铁矿石的话语权真正转化为定价权,银河证券研究中心田书华认为,首先要调整国内钢铁企业布局,提高企业的集中度。其次,国内钢铁企业要积极参与国外铁矿石股权投资。另外,需对国内及国际铁矿石的需求、生产、盈利空间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并进行严密论证,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铁矿石谈判中,为取得合理价格提供充足的理由与依据。
铁矿石主要出口国为巴西、澳大利亚、印度、南非等国;主要进口国是欧盟及中、日、韩等产钢大国。
2002年前,铁矿石市场长期供大于求,价格在低位徘徊。2002年后,由于中国钢铁产量快速增长和国际钢材价格的上扬,国际铁矿石价格迅速抬升,2005年比2002年价格累计涨幅达121.67%,2005年一年就上涨了71.5%。
2006年,国际铁矿石供应商又要求把价格再上涨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