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记者王建一齐琦
记者单学熙通讯员范增姜颖城市快报目前,西纵快速路红桥段拆迁已经开始了,在居民纷纷向外迁出的时候,居住在和平区新兴街设计里的杨文慧大娘却从远处赶往这里“寻宝”。她眼中的宝贝不是别的,而是胡同门牌。 在这里,老人还用相机留下老胡同拆迁前的最后一幕。经过一番努力,杨大娘终于找到了一块“桥北大街”的胡同门牌,这也使她收集的胡同门牌数量上升至778块。
杨大娘今年77岁了,尽管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身体很好,这与她几年来一直骑车“锻炼”有关系。“1998年我看了一本关于保护老城的书,之后就开始带上照相机到外面寻找各个拆迁点,为的是留下它们最后的影像。刚开始的时候主要拍了一些名人故居、风情街以及历史遗迹,后来我便深入到老街旧巷,把那些更生活化的东西拍下来,同时开始收集老门牌,这多少也是天津历史变迁的一个见证吧!”杨大娘说。
记者在杨大娘家中看到,她把带回来的胡同门牌仔细地清洗干净,包上透明塑料薄膜,并进行编号注释,还按市内六区的划分进行了分组,现在收集的胡同门牌已经装满了6个大箱子。
“你知道吗,之所以叫抬埋胡同,是因为那里原来是杠房;之所以叫挠钩胡同,是因为那里原来是救火会;此外还有大粪厂胡同、肉架子胡同、火神庙胡同、财神胡同……”指着一个个胡同门牌,杨大娘打开了话匣子,“每一个老胡同名称的由来都有一个故事,红桥区的大伙巷、小伙巷等地方我都去了7趟,每次都有收获,也了解了不少历史。比如,三条石博物馆旁边的张公馆胡同曾是解放前党组织的一个支部,唐山道46号曾是党组织的出版社等。有了这些收获,每天即使骑四五个小时车也不会觉得累。”
到目前为止,杨大娘除收集了近800块胡同门牌,照片也拍了1166张,而且手中的工具也从当初的傻瓜相机发展到了现在的数码相机。更令记者惊讶的是,杨大娘还为此专门配了一台电脑,显得更加专业了。
“用数码相机拍出来的老胡同当时就能看到,不好看的能马上删除重拍,最后留下的照片都是最好的,而且冲洗出来还更清楚。”杨大娘告诉记者,现在天气热了,但一周也要坚持出去三四趟,四处看看,亲朋好友也知道她的这个爱好,所以他们一知道哪里要拆迁,也会马上向她“报料”。现在没事的时候,杨大娘还会拍一些其他的题材,比如弹棉花摊、老煤厂等等。“这些东西会越来越少的,早晚要成为历史。”杨大娘郑重地说。
<责任编辑:刘星> |